我记得考研选专业时,我问一个学经济学的同学,觉得报考书法专业怎么样。他笑着说,这个专业读出来干嘛,这么冷门。想想也是,于是我选择了本专业的一个方向,文艺学。不过,很多人也会对文艺学这个专业望文生义。文艺学?是什么专业?研究文艺的?唱歌跳舞的?最初我也会给别人解释文艺学到底研究什么,后来我也就呵呵应付了。最让人生气的是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那会儿,去应聘我市某重点高中语文教师,面试官看了看我的简历,问道:“文艺学是艺术类吧?研究唱歌跳舞的?我们招的是高中语文老师。”还没等我解释,他挥挥手,说道:“我们招的是高中语文老师,你出去吧。”我那个去,还重点高中,孤陋寡闻。至此,我对这个所谓的重点高中无比鄙视。
如果说汉语言文学是一个面的话,那文艺学就是其中的一条线。一条研究文学理论的线。这么解释,应该很多人就明白了。考研最终选择这个专业得益于大学本科时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学习学不懂的知识,才能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就因为这句话,让我踏进了这个艰涩的理论专业。虽然我没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可我在研究生阶段,不止一次地怀疑学习的意义。所以,研究生三年算是放飞了自己,玩玩耍耍地混了三年。而我的室友,那个看着最不像研究学术的小鸭子竟决心继续考本专业的博士,我们在“享受大好时光”的时候,在肆意挥霍时,她在图书馆奋战。最终成功考上了我院首届博士生,把我院几尊导师上仙的得意门生PK掉了。
现在想想挺佩服她的。当我们用世俗的观点在权衡考博OR工作,或者纠结考什么专业的博时,她把这个精力省下来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记得研究生毕业时,我们同门一起和导师聚餐时,导师几杯酒下肚后,语重心肠地说:其实我们做事时,不要过多地去思考做这事的意义,做了这件事我能得到什么,而是有了想法就去认真地做。很质朴地一句话,却道出了深刻的哲理。我们常常把自己过得很功利,如果一件事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利益,那我们基本是不会去付诸行动的。而这一思考的过程,有时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长得可能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就像我一样,我用了三年去思考读研和学习的意义,最终一事无成,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成为一个中学老师,过着现在就能看到退休样子的生活,而我的室友却用了一年的努力,获得了更大的机会和成长的舞台。博士毕业后留在了成都,进入了社科院。而我们世人却往往只看到了结果,羡慕别人的生活,感叹命运的不公,却不去正视造成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原因。
因为喜欢书法,一直想去院校系统学习,就去网上查询。当看到网上有人说很喜欢书法,但又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我就在想,其实这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心声,不只是针对书法专业。这有点像同在起跑线比赛的选手,当一声枪响,有的勇往直前,有的却担心得不到第一而止步不前。勇往直前的选手有可能会失败,但他却有机会冲刺第一,而止步不前的人却连冲刺的机会都没有。只要喜欢就是热门,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立刻启程,在启程中去享受行动带给我们的那份内心的喜悦和充实,名利也只是在追求精神富足时的附属品,况且名利这种东西,会在此生结束时结束。
此生,少一份功利之心,不去刻意向外寻求,而更多地向内倾听自己的内心,有了想法时,不用名、利去权衡,我想,此生应是富足、有趣且自由的一生。
{��,��ܞ���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