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去看了无问西东。
剧情不赘述,总之,整部电影很出色。
拍摄的镜头感很棒,胶片下的配色、构图非常精致,场景也尽可能的还原,从很多细节及片尾的彩蛋看得出来,主创人员非常用心,并且,非常有心。我怀疑他们当中有处女座。
讲故事的手法虽然开始有些散,但串起来并不太跳跃或难以理解,有新意又不过分烧脑。四个故事都算有血有肉、有重有轻、看似分散又隐藏联结,情节起伏相宜—忍辱时揪人心,柔软时感人泪,忠义时撼人情,悲悯时惹人痛。
剧中沈光耀下跪向母亲背家训那个场景,我非常喜欢,同时,也在怀念,这样古老的传承之道。脑海里翻出小时候爷爷一字一句给我解释家谱的画面,我想,有些基本的道理和家风乃至民族之气最好是萌芽期被教授和传递的,譬如沈光耀的勇、孝、顺、忠,就是从一个孩童起耳熟目染、一点一滴积累在胸,逢甘霖点化而升华的。
他想参军时母亲劝戒他:你想要的那些功名,哪些不是祖上已经经历过的,我就怕你这一生还没想好怎么活,就结束了。他追求的自然不是功名,而是“真心、正义、无畏、同情”,“三代五将”的传承,骨血中流淌的勇敢和后天塑成的悲悯,使他无法置眼前所视苦难不顾,尽一己之力、开着晃晃救扶饥贫,忠孝难全间含泪向母亲告别后决绝尽忠,这些是他对自己内心的坚持。
我想,正如这个故事,是传承、教诲、自修和信仰,筑起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脊梁。
想起我高中的政治老师,每年9月18日的政治课都是不讲课的,即使惜时如金的高三,她只用来做爱国主义教育,她说过,你们当中也会有人当老师,我希望你们也可以这样传递下去,爱国教育不在一时,而在时时、世世。我依旧清晰记着这些画面,虽然不能为现实增色,但是,如此无形的力量令人很踏实。如今,虽然自己没当老师,依然在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人,传递给后辈。
电影全剧都在讲“真实”,几个人物也都在探索对自己的真实,譬如,李想有没有对自己真实?他置王敏佳不顾,选择隐瞒真相支边,可能以当时的他衡量,支边的意义远大于感情,大于正义,大于一切,但这个选择是否让他不懊悔也不羞耻?没有吧,否则,他不会最后一刻还记挂着“逝者已逝”。
每个人,都无法尽善尽美,无法步步周全,也不能一成不变,面对选择,面对私欲,面对变化,又该如何?
我常庆幸自己生在如此好的时代,但也常忍不住羡慕前人们开疆扩土的经历,如今是很好,可是就是有些太好了,物质丰腴,发展飞速,却让我时常有所迷失。
作为一个懒惰和不坚定的普通人,面对日新月异的潮流,时常被削弱安全感,就怕一觉醒来,世界大变样,想坚持自己的声音,但是恕我愚钝,无法判断自己是在坚持自我还是顽守迂腐,通讯的发达,令比较无处不在。指尖滑动我就能知道与别人间的差距,生几分功利之心就能轻易扭转我的坚持。我不做的,别人做了便成功了,我不行的,别人行了就有钱了。这个时候,总会摇摆,问自己,到底该怎么选择?到底什么是审时度势?到底怎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强大和坚定?
最喜欢梅校长对于真实的解释:“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真正的真实能达成内在与外界的平衡,从这点解释来看,我觉得,编剧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坚持真实,就是在坚持对生命本源的善意。
有点感伤,好像如今,没有了内忧外患,我们的生活过于依靠有形了,对于无形的执念,确实少了些。
以个人拙见,我总觉得对于生命而言,有形是基础,更高的的在于追求无形,无论快乐、充实、荣耀、责任、感情,这些都是无形的。
遁于无形,方得始终。
剧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生的答案,面对自己的真实,虽然看上去他们的选择各异,但我觉得,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起码能让自己平静从容的答案,从这点来说,这部片子主人公形象都很正,没什么大恶伪善。当然,我想为清华校庆献礼这个主旨限制了一些主创的发挥,让整部电影文艺的像优秀学生的成绩单,聪明和惊喜不断,中心思想时时扣题,有创意但是不出格。但是,就是这一点,让我觉得还有些不过瘾。对,就是太正能量了,虽然我的眼泪流的哗哗的,但偶尔觉得个别台词有些鸡汤和刻意点题。鸡汤喝完了,面对自己眼前的一团乱麻,仍旧一筹莫展。但是并不代表鸡汤不美味,毕竟腿长在自己身上,光靠鸡腿熬汤是不够的。
借着鸡汤,我许了个愿,希望能变成像影片中的他们一样的人,温润而勇敢,淡泊而坚定。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