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
因为想的太多,而能做的太少。
在最美好的年纪,过上了最焦虑的日子。
本来好好享受生活的我们,每天被没有房子、没条件结婚………这些琐事烦恼着。
我特别容易庸人自扰,心里总是有一点点事就沉不住气,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让自己失眠一整晚。
从以前读书到工作的时候害怕死亡,因为那时候觉得生活太美好,怕死亡,怕自己还没享受到许许多多,到现在无惧死亡甚至有时候觉得也许死才是一种解脱,真的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些什么。
焦虑,大概是觉得眼前的生活如同一场困局,冲不出这围城又只能这样走下去。
焦虑这件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从小到大,因为与人频繁交流,产生的焦虑,无一不是让我们跟身边的人更趋近于一样,我们都希望满足别人定义的标准,而我们自己同时也是别人眼中的别人,那么最后这个别人的标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定是有人在不断地制造标准,推广标准,让标准通过焦虑的方式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因为追求这个标准所需要消耗的东西,是他们利润的来源。
面对亲戚长辈的关(逼)心(问)时
首先保持微笑
问到成绩怎么样就勉强的说一般般
问到想考什么大学就说看自己的造化了
问到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就说自己不多啦够自己用差不多攒钱是不可能的
问到找对象结婚就说快了
问到工资就说涨了
问到房子就说马上要买了
总而言之顺着说
七大姑八大姨不一定想要刨根问底问出花开
人家只是例行表达一下关心
我知道说多了都是泪,其实前进道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