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晓雨
“你焦虑吗?”
这四个字,无疑已经成为当下90后的社交新礼仪,见面不问一句“你焦虑了吗?”仿佛都对不起生而为人的努力。
1、你的焦虑,到底是情绪还是事实?
前几天我去和朋友吃饭,两个人都是一边翻阅菜单一边在微信端回复各种消息,等到缓过神来,看着对方,眼睛溢出同样的愧疚感。然后决定留出一顿饭的时间,不去看手机,不搭理外界,就只专注于眼前的蔬食与好友。暂时忘记生活的瞻前顾后。
朋友今年刚从美国进修回来,原本以为会有较长的适应期。
结果,上岗不到三个月,就已经完全融入国内的大环境。
“哪儿啊,人会被环境逼着走。刚开始我还受不了在微信上聊工作,一段时间过后,我就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寻求合作伙伴了。“
“现在早上醒来打开微信,看到未读消息,就觉得有压力。“
从当下的社交媒体聊到个人感受,最终还是碰到了「焦虑」这个共性话题。
从大学毕业以来,社会赋予年轻人的第一份重大礼物就是焦虑感,如影随形的,紧紧依偎在我们身旁。
打开电脑是耸人听闻的10W+案例,合上电脑是千篇一律的会议;
工作日要面对客户吐槽,周末蛰伏在家,还要饱受房东太太的唠叨;
单身的时候别人说你眼光高,太挑剔,对待爱情太过于理想化。好不容易谈个恋爱吧,既要考虑对方的交际圈,又想保留自己的独立空间,柴米油盐的琐碎很快肢解风花雪月的外壳,再来上中国式父母的几剂猛料“催婚和买房”,那份蓬勃的热烈很快消失殆尽。
这个时代似乎对年轻人越来越不友好了。翻着花样的 “学区房”、“保温杯”、“发际线”、“恋爱危机”、“逃离北上广”……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出来革命起义,很多人的神经被反复刺激,很难再提起什么生活的兴致。
我这个朋友遇到的难题,是他留学归来,家人想要他回到浙江老家谋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可他更喜欢北京。
“所以你的焦虑,是你在犹豫要不要回去?”
“不,我只是在想,自己如何证明留在北京这个选择的合理性。”
在一股脑扎入「焦虑大队」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的,你的焦虑究竟是自己的情绪还是客观的事实?
情绪是会收到波动的真实感受,如同一团乱麻,捋顺了,并不影响它织衣搓绳的作用。但有些客观事实是脱离个体管制的,至少短期内,我们无法改变。(既然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是不是可以短暂放一放?
焦虑也分轻重缓急。
对于朋友来讲,他当下不需要焦虑的是房价、爱情,需要化焦虑为动力的是“在劳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权力的游戏》里,布兰问父亲:“一个人若是害怕,还能勇敢吗?”他的父亲回答:“一个人只有害怕时才会勇敢。”当我们把生活的矛头不再对着自己,而是用作和喜欢的事情搏斗,在焦虑中前进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2、焦虑是每代人都会遇到的事情
我常常和身边人开玩笑说,我焦虑,不是因为自己过的不好,而是别人过的太好。
不是嫉妒,在我心里,那些优秀的人都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只是当 “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我好”这种状态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现象,难免好奇,大家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金融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幸存者偏差。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高收益投资、传奇的创业公司,他们的“成功学”之所以被大众趋之若鹜争相效仿,是因为他们活下来了,而更多已经死去的你是看不到的。
晒出去的朋友圈上也有幸存者偏差。
有些人表面风光,背地里同样心慌。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媒体都只是真实人生的冰山一角,经过剪裁和滤镜,只给别人看想给他们看的部分。
当然,这无可厚非。
事无巨细的记录完整生活,和只分享自己喜欢的、开心的、小雀跃的部分生活,是每个人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适当的焦虑没有什么大不了,在《疲劳的历史》这本书中,把这种状态形容为“心的疲倦”。
其中还提到记录了1500多年前僧侣们的生活状态,如果你仔细品一下下面的这段文字,就能感受到,原来不只是我们,不只是当下的90后,每一代人在历史进程中都有过不同程度和不同表达方式的“焦虑感”:
“他们认为自己精疲力尽、疲惫不堪,就好像走了很长的路,或者做了什么非常繁重的工作,抑或是连续两三天没能按时吃上饭。除此以外,那些僧侣还会为种种事情焦虑,频繁进出宿舍,哀叹无人看望,甚至会凝视太阳,希望落山能快一点。”
希望落山能快一点,是不是很像我们躺在床上不想睡,希望第二天晚点到来的微妙心理?
这种焦虑感,和喜悦、紧张、局促、忐忑、激动、宁静、斗志昂然或心如死灰一样,都只是心性的分支。
唯一的区别在于,有人为克服焦虑丢失了自己,有人攥着焦虑干出了不起的事。
3、缓解焦虑的唯一办法:该干嘛干嘛
我经常在微博上收到读者的私信。每次有人问我“怎么戒掉焦虑”时,我都不知所措,给到对方的答案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干货、不标准、那么的浮于表面。
在我看来,焦虑是不可能被完全戒掉的啊。
人活着,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没有情绪,就失去了感受力。
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阐述过关于自我焦虑中的三个P——普遍性(Pervasiveness)、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和持久性(Permanence),年轻的日子还很长,大街上人来人往,不是只有你找不到方向,我们不能守在安静的绝望中,等待焦虑的审判。
缓解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该干嘛干嘛。
拒绝无所事事,才能活得热气腾腾。
刘瑜有段话说出了我的真实想法,年纪不小了,该干嘛干嘛去,别一头扎进那美丽的忧伤,一边拼命往里钻一边喊救命。
有吐槽工作的功夫,记得先去完善手边的方案。
与其堵在路上,抱怨城市的交通糟糕,不如趁机看完包里的书。
房价再怎么涨,别人再怎么优秀,多少创业团队拿到了投资,你都不要乱了自己的脚步,先去把自己原本要做的事情做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自己找到治愈焦虑的独家秘方。
拿我自己来说。
当我在被焦虑缠身无精打采的时候,想想大海,落日,树荫,夏天的游泳池,好看的男孩子,还有在故乡姥姥家蘸了白糖的西红柿,切成一片一片,咬起来满口清香的浓汁,就仿佛觉得甘之如饴。
除了幻想,还有实际行动。
去见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去看一部满面尘霜的老电影,去旅行,去散步,去买一条喜欢的连衣裙,甚至,就是在小区的健身器材旁边眯着眼睛坐一会儿,风吹过来,心头都明亮不少。
不要在年轻的时候活得过分焦灼。
想要唾弃人生,请在充分了解人生的美好与回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