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节庆亦是历劫。举国徜徉在节庆之中,却有一那么一小撮80、90后在内心深处一边回忆节日的美好,一边感叹生活的一地鸡毛。
两代人,双方意见相左,各不相让。代际冲突愈演愈烈,原生家庭也在这样的时节呼之欲出。
本是同“家”,相煎何急?也许原生家庭的面纱并不是那么的神秘。
原生家庭是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兄弟姐妹等个体最初所在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对个体的童年时期和青春期产生的影响。去原生家庭里面寻找问题根源,来自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工具角度而展开的人格特征分析方法。
2002年以前弗洛伊德、“原生家庭”在国内研究并不多见。2002-2005年随着人格理论的应用,对弗洛伊德、“原生家庭”系统研究在中国获得发展的新黄金时期。诚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举足轻重。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当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础,才有勇气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长、发展。
生命的成长从出生到童年,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在原生家庭这个范畴,共生和共同进步在社会压力和环境的驱使之下,共生出现了错落,共同进步变成了一个人的快速飞奔。
落差导致的沉默和优越感成为鲜明的对比。原生家庭的孕育之下,强者自力更生,弱者蝇营狗苟。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曾经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因素占据了绝对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后。
原生家庭让人了解了习惯的传承,也看见了病灶的源头。情急之下原生家庭成为个体不作为的挡箭牌,懒惰的遮羞布。久而久之,自我欺骗成为与恐惧作斗争的法宝。你说是,我应承,你说非,你出方案我学习。遇执行,如若不幸各种状况百出,秒变推拿手,与其说惧怕担责,不如说是无限延长了成长的成本。大脑也最直接的趋利避害机关,逃避成了习惯,下次面临依然是故伎重演。
成长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高额的试错成本也换不来深度思考和逻辑辩证。在懒惰的摇篮中逐渐纵生为不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巨婴。
拖沓的成长,原生家庭的原罪,非一场生命之旅是难以唤醒的。
拿起手术刀切下那个病灶,重建免疫系统委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且习惯了舒适地带的温软,去向一个未知的蛮荒之地,那种孤独和恐惧人人都有。
问题总是要解决,解决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是随着知识的进步,不断革新执行力,熟练技巧和方法,自内而外奋力生长。原生家庭有它天然的劣势,资源匮乏,盲人摸象。父母的前篇如果能成为下一代成长的限制,人类社会发展应该倒退几万年。可是,生活总是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趁着年轻,总是要突围,否则就只能躺尸。
二选一,没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