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图纸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
序言
北京2016-2035规划,以“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导,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和怎样建设首都”重大问题进行谋划。
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来。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
总则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一、第一节: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这四个中心,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
1、政治中心
严格规划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动。
2、文化中心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团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3、国际交往中心
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
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议会展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区、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等。
4、科技创新中心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坚持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以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
第二节:发展目标
1、2020年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中央政务、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2、2035年发展目标
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3、2050年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规模
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切实减重、减负,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实现各项城市发展目标之间协调统一。
严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疏解非首都功能、人随产业走。
1.1 城六区
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1.2 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
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
1.3 山区
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2、优化人口结构
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
发挥公共服务对人口结构调节的作用。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分区域差异化,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
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
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6、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
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372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控制在3670平方公里左右。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1、建立以规划实施单元为基础、以政策集成为平台的增减挂钩实施机制,变单一项目平衡为区域平衡,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实施的平均拆占比为1:0.7—1:0.5。
2、实施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挂钩,全面实施先供先摊方式供地。合理确定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结构,鼓励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3、重点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工矿用地整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4、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通过腾退整治,实现既有违法建设清零。建立拆除腾退后续管控利用机制,完善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违法建设查处与考核问责机制。
7、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
减少平原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用地结构,合理保障区域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拓展生态空间,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
北京市平原地区面积约6338平方公里。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关键是减少总量、多减少增、优化结构。着力压缩一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适当增加重点服务保障建设用地规模,降低建设用地面积占平原地区面积的比例。加强分类指导,按照不同区域确定相应开发强度。
第四节: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2、一主:中心城区
即中心城区,含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
3、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
4、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向延伸,传统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永定河水系。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之间长约7公里,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5、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
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6、一区:生态涵养区
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