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组织的“梁宗岱诗歌翻译奖”举行颁发仪式,让这位两脚踏东西世界的优秀翻译家,去世50年之后,再次与这个时代发生密切联系。
今年,广西百色市走出去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梁宗岱先生复活了,而且复活成18个,又都还是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生命源动力满满、所行之事样样力争第一的宇宙独一无二的梁宗岱。
当然,讲真,人的肉身之死不能复生,梁宗岱也不能例外。
1、梁宗岱这样活过来
——梁宗岱是一个可敬、有知识分子骨气、心胸开阔的长者,我一直怀念他。(马炳华)
——梁宗岱先生在冬天也穿着短裤、长袜和皮鞋,看起来很耐寒、健康。(百色梁尚道)
——“(他)多愁善感也多情多感,倔强高傲,他认准的路是非走不可的。”(黄建华)
——他什么都争第一。梁宗岱先生,是个很有才的人。(程依荣)
——“认识梁老师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条流之不尽的长河,大略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长达数十年,我心中梁老师的形象一直没有改变,依然是我最喜爱的老师。”(刘志侠)
——“梁老师为人自信、乐观、好胜、好争辩,论知识他博古通今,作风坦坦荡荡。”
“梁老师一生学问不辍,耕耘不辍,忧患中依然不忘治学,晚年在健康被严重损害的情况下,依然不忘重译《浮士德》,这种精神足以成为每一代学人的师表。”
“他敢于将歌德的作品译成古文,将莎士比亚的作品译成律诗。遣词造句多经斟酌,辞必己出,不落平凡,不将第一想法付诸文字,这点在他的著作和译作中显而易见。其新意与精辟,更适合作家与精英阅读。”
“上梁老师的课,你得预先把它当成一回事,备课要很认真,唯恐在课堂上给他揪着基本错误,将你整治得当场哭起来。他特别强调字眼的选择。我们在寻找适当字眼的时候,他来回踱步,空中念念有词,也在认真寻找字眼。”(卢岚)
……
没错,梁宗岱正是通过上述形式复活过来的,以及说他活在口述叙事里,不如说是活在他们的生命里,因为这些人,多数都因梁宗岱先生学问而收益一生。
他们中,梁尚道是今天百色市第一所大学公立西江学院的首届学生,百色田阳人,大学法律班毕业后,成为百色地区公检法草创时期的专业人士,1952年凌云县法院副院长,1957年田林县法院院长后在田林县法院(详见《百色大地上诞生的第一所大学》)。
黄建华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梁宗岱在中山大学的首座弟子(第一届法语专业学生),精通法语,因此曾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他是刘志侠的师兄,又与程依荣是梁宗岱的同事。
本文开头一问一答的答题人,是梁宗标,梁宗岱的同父异母弟弟,也在百色解放街梁全泰老宅“住到1952年”,对哥哥的出生地的确认具有权威性。
让梁宗岱复活成18个的,是一本叫《松菊犹存——梁宗岱后半生追忆》(以下简称《松菊犹存》)的书。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文金贝、陈红霞两位女士主编的,因为我在百色时候,写了一些关于梁宗岱的文章与报道,成为这本书的18人之一,今年9月份收到文博士寄来的这本书。
文金贝博士曾于2017年、2019年到百色走访采风,终于完成了这本书,书中有18位跟梁宗岱有生命交集或对他在百色经历比较熟悉的人。经过编者与18人的访谈,谈出一个个与众不同又万众归一的梁宗岱。
这本书,让大家对这位才华出众、个性倔强、博学又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有更多视角的解读与了解,更了解了一位学问深厚的学者,如何通过其学问著作、教学影响、塑造一代代青年,此过程中其本人也被时代所影响、塑造,而他始终本色不变。这个意义上说,18人提供的18种梁宗岱,也不过是其本色之中的18色或18个侧面。管中窥豹,也让我们更立体感受到梁宗岱先生的风采。
2、我们偏爱梁宗岱,梁宗岱偏爱谁?
程依荣教授说:他(梁宗岱)很自信,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他也不会随便检讨。我以前对梁宗岱也很不了解,后来回武汉碰到一些大学老师说“你要好好跟梁宗岱学啊”,我才有所了解。
程依荣、黄建华都是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留校任教,1962-1964年,中山大学指定二人跟梁宗岱学诗歌,直到1964年程依荣被派去法国。加上之前4年师生关系,程依荣都到“后来回武汉”才对梁宗岱有所了解。可见,人与人之间,真了解很难,一家人生活几十年,都未必知道对方的所有经历与所思所想。正因此,这本书才凸显出“了解”梁宗岱的价值。
梁宗岱1956年代中山大学后,先在西语系辅导英语系毕业生一年,后来负责法语专业高年级班的课程。
“梁宗岱是我们高年级的老师,他学识渊博,精通中、英、法文,水平十分高。”18人之一的赖棋良这样追忆。陈学吟则说:“他平时讲话比较冲,比较直爽,什么都想评。当时一般人都觉得他什么都不怕。”
这些都很符合梁宗岱的实际,他不是那种温良恭谦让的大学教授,更像一个体育教练。
“梁宗岱率真、好强、认真的本色始终不变。他们这一辈知识分子,不但治学认真,知识面广,兴趣比较广泛,而且也愿意去不断地学习,交朋友也是一种学习。”中国经济史学家梁方仲的儿子、原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梁承邺这样追忆梁宗岱。梁老晚年撰写父亲的《无悔是书生》一书时,在父亲的日记中发现“请梁宗岱来为我母亲看病”等记录。2019年我们拜访梁方仲先生时,老人还谈了不少梁宗岱的趣事,这些,都收录到《松菊犹存》一书中。
书里有梁宗标、覃笑玲(梁宗岱百色妹妹梁佩媛之女)谈梁宗岱家世的情况,为了解梁宗岱一家在百色的生活状况,提供了不少信息增量。
梁宗岱的后妈与妹妹弟弟。
梁尚道聊到梁宗岱在在百色时的种种,他和梁宗岱的妹妹梁佩琼是同班同学,常去解放街梁全泰做客,梁尚道追忆道:“在百色的时候,我们班里和梁宗岱先生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在礼拜天常去他家做客,直接上他家三楼,和梁先生一家人一起吃家常饭。那时候梁先生的房子在百色算;是豪宅。当时年轻人就在一起随便聊天,聊什么内容都有。梁宗岱有个妹,妹,叫梁佩琼。她是我们在西江学院预科班的同班同学,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学习认真,成绩很好,人也很聪明。”
梁宗岱1983年11月过世,至今50年,还有人不断研读研究他,可见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且越活越丰富多彩。其中,梁宗岱最偏爱的女学生——卢岚,确属最具才华的一个。
上文我选18人语录的时候,都忍不住多选卢岚的,除了她出众才华催动文字的准确精彩外,她表达的意思连贯性与意境,都让人难以割舍。
卢岚,原名卢绮梅,中山人,生于广州,长于上海,就读中山大学时,与刘志侠(刘佳伟)并得梁宗岱的赏识,2人大二时已成双对,出入图书馆,后来留校任教,又润到香港,开创企业10年,挣了前后又跑去法国巴黎读大学,定居法国。
商业财富诱惑不了他们的出众才华与人文气质,夫妇两挣到钱后,又开始写文章,积20多年之功,主编8卷本的梁宗岱译集,201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最近几年,他们又出了《青年梁宗岱》《梁宗岱文踪》两本做工扎实的著作,收录他们搜罗梁宗岱早期的文字作品及在欧洲留学时的梁宗岱相关手稿以及跟当时欧洲文化人的交往,当时年轻,后来成名的人物,如何评写中国梁宗岱等等,读来令人惊叹:梁宗岱爱吹牛,其实只是说了大实话。后来不再见面的外国人,对梁宗岱欧洲时期的追忆,评价也很高。
由此可见,大学教授梁宗岱偏爱女学生,哪怕是真的,也不是那些制造娱乐新闻的悠悠众口臆想的那样低俗男女关系,而是独具慧眼识英才的欣赏。梁宗岱偏爱卢岚,也爱刘志侠、黄建华。事后来看,梁宗岱偏爱的学生,后来都很有出息。《青年梁宗岱》与黄建华与人合著的《梁宗岱传》成为了解梁宗岱生平事迹的权威著作。另外,偏爱女学生,也有学校要求每个系培养“名牌货”的刚需,梁宗岱只是在法语系看中卢岚可培养成“名牌”罢了。
卢岚追忆当年自己,“表面平静,内心很野,爱自由散漫,听从自己的喜恶更甚于听从现实。渴望走江湖,跑世界,多长见识,然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心态之下,她的功课日渐倒退是很自然的。毕业初期留校,青年教师一起去梁宗岱家上课,一次,下课后,梁宗岱留下卢岚与刘志侠,非常生气地问卢岚:“怎么啦,你,放弃了?”原来他对卢岚最近一次作业很不满意。卢岚并没有按照梁宗岱的期许去做,她依旧按着个人喜好去生活,大约30年后,才回到梁宗岱期许的方向。这一点,我以为跟时代环境因素也有很大关系。但,既然他们都没说,我也不离题万里去注解。感兴趣的自己去看卢岚女士的作品吧。
3、爱吹牛与治学认真之间
《松菊犹存》一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编者文话很短促,让18人充分使用自己的语言、语调来叙事。
梁宗岱那么爱吹牛,又爱样样争第一?这种,在我们这个环境里,人际关系会不会很差?
嗯,这本书对这方面,比较克制,仍窥见端倪,梁宗岱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被奉为宗师级人物。初到中山大学时定为二级教授,名声响亮,待遇很高,书中有的说梁宗岱月薪600元,又说320多元。按1956年国家定二级教授月薪为287元,后来提高,应是320多元。这个收入,当时也是四级助教62元的5倍有余,刚毕业留校的陈学吟月薪才51元。当时毛主席工资也才600元。
所以程依荣说梁宗岱1957年接待日本友人时说:"钱有没有呀,哈哈,我多的是钱。”也并非吹牛。但这么说话,在今天都容易遭人羡慕嫉妒恨吧。
燃鹅,当时梁宗岱人际关系里,主要还是他鄙薄不学无术的同事(古人所谓羞与为伍观念吧)和爱各种评说(俗称吹大炮),这两方面,是新时代生活很忌讳的。梁宗岱不管这些,他爱依旧真性情,爱怎么说怎么说。有本事你来打我呀,后来“文ge”,他真挨揍得要死。《松菊犹存》一书处理这些很巧妙,就是谁说的都录出来,梁宗岱同事的名字,自然差不多都在书里,谁不学无术,也大致知晓。(到今天,这事,也就无所谓了,多少级教授是职称,有多少学问及学术创造力是本事,通常是两码事)
通过《松菊犹存》一书,可知道,梁宗岱的遗产,留在广外图书馆的梁宗岱纪念室,图书有4000多册,好几种国家的书籍都有,百色想把梁宗岱故居搞成纪念馆,还得去那边搞资料来,谁叫你们当初把人家整那么惨得要死,还留不下任何关联纸片呢。
关于梁宗岱爱吹牛,其实只是生活上的性情与风趣,学问上他很认真的。据18人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到中山大学外语系工作的马炳华追忆:《南方日报》编辑约梁宗岱写文,梁写好投过去,编辑说他的观点不对,提修改意见,梁宗岱说:“你约我写稿,我写了,如果按你的意思去改就不是我的意思了。如果一定要按你的要求改的话,那我就不发表了。”
马炳华还谈到另一件事,梁宗岱翻译德语原版的《浮士德》,拿译稿去找北京的出版社,出版社说已经有郭沫若的译本了,不打算出别的译本。(当时郭老可是炙手可热人物,谁敢惹他不开心)。梁宗岱说:“郭沫若那个译本,是从日语版译过来的,从德语到日语再到中文,再翻译过程肯定有意义上的偏差。而且,郭沫若版本的译文,错漏百出,不少地方曲解了原意。”出版社当然不鸟他这个南蛮,后来这部译稿毁于wen革,梁宗岱晚年又重新翻译,可见他认真中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劲。他认准了《浮士德》冲破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的公众服务价值(就是文学水准特别高),才这么干到底。
曾参与筹建广外的马桂琪教授任该校德语系主任多年,是一位研究歌德的学者。他认为,梁宗岱在学术圈的地位相当高,但对他的评价既要肯定,又要理性。梁宗岱的成果成就已超越国境。可惜后来,时代环境变了,他去研究中草药,没能持续从事创作、翻译、研究,像歌德一样后半生取得更辉煌成就。他比较认同把梁宗岱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较真,才是梁宗岱的底色,吹牛有时候只是认真的一种表现。他固执己见,却又胸怀宽广,“文g”时,很多人公开批判他,过后他也不计较,不存芥蒂,依旧真诚待人。
4、余韵在人间
1963年,本书18人之3人——刘文立、黄庆升、陈再干入学中山大学读书,与梁宗岱有些交集。陈再干学3年法语就"文ge,一毕业1968年就下放牛田洋劳动3年。1971年分配回广外教研室,成了梁宗岱的同事。因法语基础差,劳动几年基本还给了老师。广外教研室让梁宗岱辅导陈再干法语,约半年时间,其实就面对面聊天,陈什么不懂陈就问,梁作答,两人聊天时间更多些。陈印象里,梁宗岱当时对学校的普通老师黄建华评价非常高(当时,卢岚已去香港),说:“他这个人读书钻研得很深。”
梁宗岱对陈再干说,读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进去,读后要有心得。
1972年,陈再干、梁宗岱都到工厂劳动,一次,有位德语青年教师拿一本德文书,现场考验梁宗岱,随手指一段让梁宗岱念并翻译,梁照做。事后,陈再干问那位老师:梁宗岱德语水平如何?答:真不错。
“文ge”后,华中师范学院创办《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想跟梁宗岱约稿,委托毕业于中大的刘文立帮联系,表达杂志编辑部的愿望,于是就让他收藏有一封梁宗岱亲笔来信。1981年,刘文立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参与创办出版至今的季刊《法国研究》。1983年春,刘文立受系领导委托找梁宗岱题刊名。梁宗岱时已病重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讲话都困难了,听完请求后,仍颤颤巍巍地写下了“法国研究”并署名梁宗岱。可惜,这幅字,被杂志主编叶汝琏搞丢了。
公子我曾在广外梁宗岱纪念室隔着玻璃看梁宗岱藏书,里面有一些书法字帖,其中有我很爱的《集王羲之圣教序》,后来看到梁宗岱1956年写给巴金的信(《梁宗岱给巴金的信》),可窥见他也很爱玩这个帖。他的书法也跟他一样,兼具学识与个性,不知他写“法国研究”4字,长什么样子。
期待梁宗岱下一次复活,能见到这幅字,至少能见到梁宗岱的更多信件笔迹。毕竟,他跟很多名流都有通信,尽管那场比大火还猛烈的革命,毁了许多,当还存有些。
百色梁宗岱,余韵在人间,死后又活了50年,此番复活成18人,又会复活成何种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