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诗人——海子的初恋和失恋
1. 阳光灿烂的初恋
初登法大讲台的海子,在其开设的美学课课堂那种浪漫的诗情蒸发:“海子的美学课程很受欢迎,在谈及‘想象’这个问题时,他举例说明想象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诗人,要求他每次下课前用十分钟的时间朗诵自己的诗作。”由此推想,无论海子当时授课的内容精深程度和严密性如何,但它肯定是精彩的,在那种青年教师的激情中,又荡动着一种少年诗人诡谲的灵性。因此不难想象,当台下几十双眼睛——尤其是诸多从外省来的学生,盯着这位年龄几可作为自己同学的人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时,简直是如睹奇迹。当全班的同学们课后为此而津津乐道,甚至有人会夸张性地模仿那位“少年”教师的动作、腔调,以引起一片开心的哄笑时,大约没有人会想到,有一位名叫B的女同学却于此萌动了“化师为友”的心思?
事情不久就显露了端倪。一次上课时涉及了诗歌的话题,他们的查海生查老师遂向台下的同学们提问:你们都读过哪些诗人的作品,喜欢哪位诗人?这应该是一个消遣性的提问,也是一个颇能调动台下情绪的提问。果然,台下的同学们个个当仁不让,从北岛、舒婷、顾城到艾青、徐志摩、冰心,再到泰戈尔、惠特曼、聂鲁达,直至艾略特、庞德……终于轮到了B,B站起来,待四周的声音静下来后,直言不讳地答曰:我喜欢海子的诗。然后从容坐下。教室里先是蓦地鸦雀无声,继而哄堂大笑……
也许就是从那一刻之后,一个故事有了它最初的开端。
近十年后,我在安徽查湾翻看海子生前的影集时,见到了B同学的一张照片,这是这册影集中唯一的一张青春女性的单人照片。站在北戴河海滩上的B一袭连衣短裙,虽然个头不高,但那张娃娃脸和贴耳剪发,却在海风晨光中洋溢着活泼、成熟的风姿。尤其是一双眸子对着镜头那种顽皮坚定的远眺,让人隐约感到其富于主见、心性高远的内在质地。
——这是1984年后的情形。1983年9月毕业进入法大的海子,在校刊编辑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于1984年9月被安排到了哲学教研室,开设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课程。初登讲台的陌生与新鲜自然刺激着他的兴奋。而兴奋会使人聪明,使人感觉良好。兴奋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感觉状态,良好的感觉状态因持续的兴奋会使人更加感觉良好。人由此而命走顺字,处处开花,事事顺畅。从1984年开始,海子迎来了自己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鼎盛期。而到了1985年一二月间的隆冬时分,我们则会惊奇地发现,他正是在这样的季节中,集中性地写出了一大批“不合时宜”的有关日光、麦地、中午、夏天的太阳、活在珍贵的人间等等,那种充满着青春灼烫感的诗篇。据海子的父亲查振全回忆,有一年寒假,海子回到查湾后,足不出户地在老屋的正厅当门坐着小凳子,伏着大凳子,写了整整一个假期的诗歌。从海子整个作品的迹象看,那个亢奋的寒假正是这段时间。
只要读了1985年2月所写的 《你的手》,我们就会恍然明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海子在大冬天的查湾老屋何以心头阳光灿烂——
“北方/拉着你的手/手/摘下手套/她们就是两盏小灯”,两盏灯般的手继而抚过“我”两座旧房子般的,容纳了很多,甚至容纳了黑夜的肩膀,并把它们照亮。“于是有了别后的早上”的思念,在南方故乡的晨光中,“我端起一碗粥/想起隔山隔水的/北方/有两盏灯”,但,“只能远远的抚摸”。
海子恋爱了。曾在诗歌中的先秦时代作遥远的形而上追思的海子,此刻就当门坐在老家形而下的小凳子上,以手端着粥碗作着对于一个北方少女温暖的思念。他的诗歌写作和政法大学没有什么关系,只和政法大学的这位少女有关系。这个关系,应该是在这个寒假之前的1984年秋季建立的。女生B,从此就真的实现了她“化师为友”的意愿,持续成为海子诗歌中的主人。“‘你喝水吧/我给你倒了/一碗水’//写字间里/中午是一丛眼睛画成的/看着你” (《中午》)。能与亲切的爱情相匹配的,大约最是这供给生命能源的亲切的碗。海子在南方老家端起粥碗想女友,也回忆体味着在学校时女友来到他的宿舍,给写作中的他倒了一碗水的那种温馨。以碗唤碗,以碗对碗,真是一对互为知己的妙人儿!水喝舒服了,就把学生升格为妹,脑袋歪侧着哼一支浑曲:“妹呀,木头胎中的儿子,竹子胎中的儿子/就是你满头秀发的新郎……”
于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背后军都山的山间林地,昌平县城郊田间的白杨绿化带,柿子树、板栗树林地和葡萄园旁环绕的水渠渠岸上,满世界的阳光灿烂。那里成了海子的世界,成了心情的阳光需要林荫遮掩的爱情出入的世界。
菩萨“一生只帮你一次/这也足够了”,通过她,我双手碰到了你,你的呼吸,“两片抖动的小红帆/含在我的唇间”(《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这大约是B送了他一件带菩萨图像的工艺品项链,而他则把菩萨当成了他们爱情的媒婆,感谢菩萨撮合了这爱情。
在那个寒假及返校之后,海子的写作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不光充满了愉快、烂漫、温馨,还充满了“动作”,以及对生命和世界的“新知”——
“风吹过月窟/少女在木柴上/每月一次,发现鲜血/海底下的大火咬着她的双腿/我看见远离大海的少女/脸上大火熊熊”(《九盏灯·月亮》)。
“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半截的诗》)。
“梦中的双手/死死捏住火种//八条大水中/高喊着爱人//小林神,小林神/你在哪里” (《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
“肉体美丽/肉体是树林中/唯一活着的肉体/肉体美丽”,“野花,太阳明亮的女儿/河川和忧愁的妻子/感激肉体来临/感激灵魂有所附丽”(《肉体·之二》)。
——对女友“每月一次,发现鲜血”这一生理现象的恍然大悟,逗哏式的专断与独裁的爱的表述,爱的酣畅与沉醉,从爱的实体中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到了这美丽的1986年,海子不再是那个手端粥碗想女友的初恋中拘谨的乡村少年,而是一个有足够能耐消费爱情的浪漫诗人。
女友B是中国政法大学八三级的学生,来自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所以,我们又在海子的诗歌中看到了这样一些关乎草原物象的记写——
“一匹跛了多年的/红色小马/躺在我的小篮子里”(《春天》)。
“当我俩同在草原晒黑/是否饮下这最初的幸福 最初的吻//当云朵清楚极了/听得见你我嘴唇/这两朵神秘火焰/……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幸福》)。
1986年7月间,海子密度很大的诗歌写作出现了空白,从8月开始,写作数量又陡增。如我在前边所述,他在这期间经青海去了西藏,然后又经敦煌、祁连山、内蒙古返回昌平。而从8月开始书写的诗歌,其中大部分便是将对B的情感牵念、两人的往事回忆,杂糅于这次远旅中的集中书写。
2.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但海子不会想到,他美丽的1986年却逐渐开始变得有些紧张。8月份,他先是仍然写下了恋爱中嬉皮笑脸的《谣曲》《八月尾》及《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这人有脑子/让鲜花结成果子”。接着,他诗歌中的情绪、语调、措辞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赤裸的高高的草原上/我相信这一切……/我相信天才,耐心和长寿/我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别的人不会,除非是你/我俩一见钟情”,“我曾和你在一起/在黄昏中坐过……/在春天的黄昏/我该对你说些什么”(《给你》)。其语气中所显现的郑重其事,似乎是希望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能够在对方心中唤起一些什么。这好像并不符合热恋中的常态。尤其是在两人既然早已处在热恋中,又何谈“我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显然,是海子沉醉的爱情在此出了故障。他之这样说,当是提醒对方深入认识自己,使两人进入更富深度、更为可靠的爱。所谓的“我相信天才,耐心和长寿”中的“天才”,当首先是提示对方的一种委婉的自我指认。此前的5月,海子已完成了他“太阳七部书”这一宏大史诗工程中的第一部《太阳·断头篇》,他对自己在诗歌写作中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角色,当是心中有数的。所以,他对自己认领“天才”这个指称似乎也很坦然。就爱情而言,他无疑非常珍重对方,但在事情出了故障后,他并没有强求的意思,而是以这种隐含着矜持的姿态,往修复的方向上加温。
继而便是温情、孤独、淡凉的《海子小夜曲》。他孤独地回忆着往事:“以前的夜里我们静静地坐着”,“我们听得见平原上的水和诗歌/这是我们自己的平原,夜晚和诗歌”,然而,“如今只剩下我一个”,“在这个下雨的夜晚/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为你写着诗歌/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原和水/这是我们共同的夜晚和诗歌”,他继而更为沉湎性地回忆道,“是谁这么说过 海子/要走了 要到处看看/我们曾在这儿坐过”。从当时的情境看,说这个话的,很可能就是B。海子当正是此前在昌平郊外的某个夜晚,听从了B的这一建议,才决定了7月份那次只身西藏的长旅?在海子此前爱情消费期的诗歌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一式的爱的沉醉和林子中捉迷藏式的嬉戏。而在高峰期过后的此刻,它所沉淀出来的则是一些“正经”的信息,譬如这种沉湎于夜色和诗意中的纯净与安详,譬如两人之间有关诗歌的话题,有关海子本人的诗歌以及走向的话题。
B喜爱海子的诗歌,因喜爱海子的诗歌才进一步地“化师为友”,而在当时能够喜爱上海子那种天马行空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时海子的头上还没有诗歌形成的光环。因之,B无疑有着直觉性的鉴赏力,以及与之相应的悟性、灵性。这应该也是海子钟情B的根本原因。此外,从大约1984年起,海子的一些诗歌之能在内蒙古的《草原》 和《诗选刊》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直到海子离世后,又是《草原》 率先刊发了纪念海子的文章,这除了其诗作本身的因素外,也与B不无关系。这样看来,B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中的那种诗歌发烧友,以及与海子初恋中昏天黑地疯玩的小朋友,而是在活泼任性外表下,有着良好的处事能力和社交方寸,此后在社会上被称作“白领阶层”中的那类人物。她此后去了深圳发展,继而又去了国外,她之能够在社会生存中如此这般,当绝不是仅仅凭借诗歌上的智商。B身上那种潜在的务实性和人情的练达,所谓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素质,也许注定了她与只迷醉于自己诗歌中的“乡巴佬”海子的必然分手。对于B来说,大约可以合适地套用那句流行的人生感慨:“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而一旦B身上那种潜在的社会处事能量逐渐焕发出来,并被她自己确认——正如海子确认了自己的诗人资质后所表现的,两人便必然会从此分岔,顺着各自的方向延伸。
事情就在这个要命的1986年8月底的几天时间内发生了陡转,写于8月25日的《葡萄园之西的话语》于此透露了一些新的信息:
也好
我感到
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
我被种下,被一双劳动的大手
仔仔细细地种下
……
涧中黑而秀美的脸儿
在我的心中埋下,也好
我感到被抬向一面贫穷圣洁的雪地
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
从情态上说,这两个“也好”无疑有一种负气的干脆与决断。似乎是刚发生了一次摩擦,承前省略的缘由在“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透露了出来。也许,海子在此曾被要求过实实在在地谈一谈物质性生存的问题。正如海子的父亲所言,“女孩的娘老子嫌我们家里穷”——不过B的表述可能会避免“穷”这个字眼而更委婉一些,海子则直接用“贫穷”说透了对方的意思。他坦然承认贫穷之于自己的事实,更强调了贫穷之于诗的圣洁这样一种关系。并且,还特别强调了自己“被一劳动的大手”种下的、这种“农村—土地”的社会身份属性和生命属性。这实际上正寓含着与“城市—体面”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对应。在作出这种承认时,海子很坦然,他绝不以贫穷为窘迫。
但海子于此并未表现出那种不负责的任性的决绝,而是很微妙地把贫穷圣洁与B在“清贫的美丽”这样一种意念上统一了起来,最后以互为对方的“棺材”这种极端的比喻,表达了对B一生一世的心志。
当B被作为一个实在的个人代称,出现在写于9月10日的《给B的生日》中时,事情已经到了尾声。一般而言,女友的生日一旦进入诗中,当会有一种非常的情感发抒。然而这首诗里没有冲动和热烈,而是在回忆性的淡淡的友爱中,隐含着一种不祥的气息。“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日/好像羊羔滚向东方/——那太阳升起的地方//黄昏我梦见我的死亡/好像羊羔滚向西方/——那太阳落下的地方”——我们好像两只羊羔在“运送太阳”的途中,亦即因着诗歌而相遇,在相遇中而产生爱,但两人的走向原本就是相反的,一个向东,是奔现世生存的美好;一个朝西,是为理想中的诗歌受难。
同一时间,海子又写了《我感到魅惑》。该诗结尾的“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拔柳哭泣”,则第一次确凿地公开了两人的别扭——然而,事情至此已不可挽回。
接下来,海子相继写下了这样一些诗歌:《不幸》《泪水》《给1986》《哭泣》《马》等等。这其中的一些标题,已经刺目地显现了海子心绪的恶劣。
四月的日子 最好的日子
和十月的日子 最好的日子
比四月更好的日子
像两匹马 拉着一辆车
把我拉向医院的病床
和不幸的病痛
……
两匹马
白马和红马
积雪和枫叶
犹如姐妹
犹如两种病痛
的鲜花
《不幸》中以“四月的日子”和“十月的日子”、“积雪”和“枫叶”、“白马”和“红马”,分别贯穿起两个物象系列。不知四月时分昌平以北的远山,是否还能看到积雪的“白马”,而十月时分则无疑枫叶如燃,红马幻动。但季节景色的喻象于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犹如姐妹”、“犹如两种病痛/的鲜花”,各自代表着两个事件和两个人物。如果我们把四月和白马这个符号系统的对应者设定为S,十月和红马则可设定为B。诗中一开始就把这两个月份称作“最好的日子”,而十月则是比四月“更好的日子”。但这样好的日子,却像两匹马合拉的一部车,把他拉向“医院的病床/和不幸的病痛”。于此,海子诗歌中的另一位女性,以隐性的形态出现了。但她此时还不能进入我叙述的前台。此时,B仍然还是主角。
如果《不幸》 还带着情感上的克制,紧接着写于十月底的《泪水》,便成了无法克制的泪水的放纵。海子与B近两年的情感,在经过不可挽救的努力之后,至此在他的心中彻底结束——“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
也许只有到了此刻,海子才更深刻地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个人情感上的失败,而是一个农村的穷孩子相对于城市体面社会阶层的失败。并因而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就连这个昌平,也是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地方——这个与雄豪堂皇、香车宝马的京城相毗连的郊县,不但事实上便属于京华的行政区划范围,它在社会物质理念的趋向上也与煌煌京都完全相同。而他自己,只属于自己的家乡,属于家乡的亲人、土地和贫穷。这个世界所有的体面者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这就是带有恐惧心态的排他性。只有坚持严厉的排他,它才能够保持相对于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优越和尊贵。并且,它自己的圈子越小,它对于社会的心理优势便越强。而贫穷则接纳所有的人,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说,它接纳着失败、悲伤和疼痛,以一种完全平等的精神基准,给所有的心情以家园。
海子在这首《泪水》中再次强调了贫穷——这来自爱情挫折中致命的因素,并直接以“穷孩子”自称: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穷孩子提灯还家 泪流满面
一切死于途中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而且,这首诗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酒的记写:
背靠酒馆白墙的那个人
问起家乡的豆子地里埋葬的人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问起白马和灰马为谁而死……鲜血殷红
海子终究是那种天才性的诗人,即使在感情极为哀痛之时,也没有用激烈直白的言说来实施宣泄,一些特殊的意象好像早就存放在那里,专门等待着他在不同的心境中择取组合。譬如这个由“背靠酒馆白墙”贯穿起来的两行诗句和意象,既恰切地传达了此情此景中的他沮丧潦倒的心绪,又极易让人想到凡高《吃土豆的人》那幅油画中,由昏暗的汽灯、简陋的木棚衬托的,吃土豆的穷兄弟的笨拙鲁钝,并把此刻的他置放在那一情境中,联结出底层生命的群体形态。而此刻的海子,恍然间成了穷兄弟中的一个醉汉,穷兄弟中一个在劣质烈酒中郁积着满腹心事的诗人,向家乡豆子地底下埋葬的亲人询问生命的归宿,向倒在血泊中的“白马”“灰马”问是否有魂系我?
1986年10月底的这个时分,是海子生命中一个关键的时刻。在他以“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斩断了心头的一窝乱麻之后,大约也是由此开始了与酒纠缠的记录。而酒,也从此在他的血液中,使他演绎了一个具有漂泊感的诗歌浪子形象。也是由此开始,海子那种有着深刻生命感伤和暴力性的精神烈焰,便触目地出现在他的诗歌中。
1986年夏秋之交这一刻骨铭心的内心冲突,对他既是一场青春的劫难,又是一次人生的涅槃。他一生中留下的仅有的三篇日记,其中就有两篇是此间心灵行迹的记写,并与他的这些诗歌相互印证。
第一篇写于1986年8月,没有标明是哪一天,从行文特征和指涉的内容来看,它与其说是一篇日记,不如说更像一篇诗学随笔,因为要顾及思辨的严密性,不可能一挥而就,所以可看作是在8月的某一段时间内持续完成的。日记在关于“抒情”的话题中延伸了这样一段文字:
抒情,比如说云,自发地涌在高原上。太阳晒暖了手指、木片和琵琶,最主要的是,湖泊深处的王冠和后冠。湖泊深处,抒情就是,王的座位。其实,抒情的一切,无非是为了那个唯一的人,心中的人,B,劳拉或别人,或贝亚德。她无比美丽,尤其纯洁,够得上诗的称呼。
这段话前边的文字,可视作海子刚刚从青藏高原回来后的神思流连,其关键之处,是要说出“王冠”和“后冠”,最终是要落实到“王座”这个意思上来。接着,他点到了B的名字。海子所有的写作在涉及具体的现实事件时,无一不作了虚化、杂糅性的艺术处理,以使之脱离具体的拘泥而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涵盖。而他之所以在此违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不这样做。
原因何在?在海子1987年11月14日的日记,亦即他三篇日记中最后的一篇里,曾透露过这样一个情感瞬间:“想起八年前冬天的夜行列车,想起最初对女性和美丽的感觉——那时的夜晚几乎像白天……”——这一生命中对异性的意识觉醒和情感萌动,当是他1979年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寒假,这一年,海子15岁。所以,对于此刻的他,B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友,而是一个使15岁时就对女性的美丽而敏感的少年诗人,借此进入心愿之乡,并领略了生命肉体的奥秘,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因而,她又是使这个诗人满怀对领路者的感激并被这个诗人再造的一个精神幻象。所以,她既是肉的,又是灵的;在这个诗人的青春生命中以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实体浑成,成为他的唯一和全部。
这时,我们是否还会联想到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油画家德拉克罗瓦画笔下的那幅《自由引导人民》?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他1986年8月第一篇日记的话题。
深受欧洲古典主义影响并谙熟其文化艺术的海子,此时将B与这样几个女性的名字“B,劳拉或别人,或贝亚德”并列,其实蕴含着一种颇深的心机。
劳拉是谁?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与但丁、薄伽丘被并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的著名抒情诗人彼特拉克的女友。彼特拉克23岁时与少女劳拉相遇并一见倾心,此后持续为之书写了数百首十四行诗,抒发了对一个少女、情人,一个集自然造化之灵气的青春女神激情浪漫的无尽爱意。这些诗代表了彼特拉克作为诗人的最高诗歌成就,并将欧洲的抒情诗歌带入一个新的天地,后世据此而把彼特拉克称之为“诗圣”。
至于贝亚德,我们当更不会陌生。简单地说,她是大名鼎鼎的但丁青年时代的女友,但丁不朽的《神曲》中的女神。在《神曲》中,贝亚德先是委托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作为迷路于地狱渊底的但丁的向导,带领其漫游九层地狱、九层净界,遍览其间罪愆之后,继而在净界的山顶上亲自出面取代维吉尔,带领但丁进入天堂之门,经过天堂九重天之后,最终领但丁至上帝面前。以此可见,贝亚德不但是但丁的精神领路人、女神,在但丁的概念里她还约等于上帝。
所以,当海子把B与劳拉、贝亚德并列时,他所蕴含的深层心机,则是将自己与彼特拉克和但丁并列。当然,是从对自己的创作预期这样一个角度上的并列。此刻的B是引导召唤诗人海子的女神,此刻的海子将自己与大师比肩并立的内心期许,表现为一种不事张扬的镇定与自信。
然而,仅仅在第一篇日记的三个月之后,他在1986年11月18日的第二篇日记中,却突然失魂落魄,写下了这样一段读来触目惊心的文字:
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 ( 尤其是前一个星期 ) 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
从时间上推算,11月18日的前两个星期当正是10月底,亦即“在这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的那个日子。所谓“两年来的情感”,亦完全与他从1984年秋冬季节开始至今的这段初恋岁月的时间相吻合。
海子于此强调:这是他一生中(其实是他22岁的生命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他第一次谈到了“自杀”,精神不堪摧折的自杀。于此,他1986年8月以后整个的诗歌轨迹和精神迹象,由这两篇日记得到了确切印证,那些被进行了诗歌艺术处理而显得暧昧,使人摸不着头绪的激烈情感表达,由此而有了可解析的依据。
然而,烦恼斩断,余痛尚在。我们还可以顺着这一线索去解读那些诗后标明了1986年,但没有“月”、“日”这些具体时间的诗作。我所要说的,主要是他有关青藏高原、敦煌、祁连山和北方草原的这些诗歌。这些诗作,是他7月份那次上述地域远旅的结果,但它们的写作时间,大部分则是在1986年11月18日这个海子渡过了他生命中最凶险的难关,基本上稳定了自己的情绪之后。这其中的《怅望祁连》(之一、之二)、《敦煌》《云朵》 《喜马拉雅》等虽然不再有情感纠葛的投影,但其挥之不去的惆怅和感伤则显而易见。譬如《九月》 这首海子短诗中的名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天高地旷、大地寂寥,把远方的远,也把无限心事归还完结并且泪水全无的这位诗人,在辽远的冷风景中只身打马行走的诗人,他内心痛彻骨髓的感伤和荒凉,几乎已无以言表。
再譬如《马》,这首以“断片”形态出现,在其1986年的诗作中因意象出奇的暴烈而显得刺目,并且具有精神自焚性质的诗篇:
燃烧的马,拉着尸体,冲出大地
……
蒙古的城市噢
青色的城
……
我就是那疯狂的,裸着身子
驮过死去诗人的
马
整座城市被我的创伤照亮
斜插在我身上的无数箭枝
被血浸透
就像火红的玉米
这首诗情绪狂躁、莽撞,并且意象凌乱。然而,它的诸多信息,诸如“蒙古的城市噢/青色的城”中,对于“青城”(“呼和浩特”这一蒙古语的汉语意译)的特殊意念;作为他自己自喻的“驮过死去的诗人”,被射满箭枝,又在驰离中用创伤照亮整座城市的疯狂的马等信息,可说是对由这座城市代表的B,告别不了的告别,一次疯狂的精神自焚。
由此开始,海子诗歌中的主体情绪便着重在两个极端的点位上发力,一方面是这匹马式的暴烈,在悲壮感的极端精神扩张中,对人类文化中那些被他称之为“太阳家族”谱系诗人的孤身直追;另一方面,便是由村庄、草原、雨水、月亮、漂泊、流浪贯穿起来的无尽感伤。总之,这次生命中的大事件,对他来说是爆炸性的。它激活炸醒了海子生命中潜伏的所有本在元素,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如果说,此前的海子是一个由水的纯净和土地的质朴组合的乡村少年诗人,此后的他,则成了一个经过无数摔打因而能够以恶对恶、以善对善的草原大地上的诗歌浪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B之后,他很难谈得上再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