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5 蔡秀娟
这是昨天晚上跟我女儿共读的绘本,是她选的书。这本书是作者的真实生活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我特别有感触。书中一家四口居住的地方,正是作者约翰.罗科的居住地纽约布鲁克林区。
封面就很吸引人,恐怕这是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拿着手电筒,在顶楼照天空,照这照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什么季节呢?
翻开环衬,是一片的黑色,没有任何图案。以前这一页我都是跨过的,现在,我灵一动:“哇,停电了,黑乎乎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了。”
下一页,是一个托着腮帮的小女孩,她怎么了?看上去愁眉苦脸的。先埋个伏笔,接下来,故事展开了。
我们先来找找看,小女孩的家在哪里?你看到那个托着腮帮,发着愁的小女孩了吗?再看看其它窗户,每个窗户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有的窗户没人;有的窗户后是正在聊天的母子;有的在唱歌;还有的站着一个人,仿佛是拿着望远镜,他在看什么呢?
观察完窗户,再看看大街上,垃圾桶、冰淇淋店……这些都为后面的故事作了铺垫。
看到这里,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这并不是只有我们以前小时候才发生的事,而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也在经历着的。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女孩会愁眉苦脸!
注意爸爸前面的时钟,这时是20:00。还有姐姐身边的小猫,我的女儿说,小猫被姐姐的尖叫吓走了,她就不能一边讲电话一边摸猫了。在后面的情节里,小猫还会被吓一次,不过不是姐姐的尖叫,是洋溢着幸福气息的,是什么呢?我不告诉你,嘿嘿。
小猫是这本书的重要一员,看,它的动作跟小女孩是一样的。小女孩孤单地玩游戏,只有小猫陪着她。噢不,还有墙上的画相,你知道他是谁吗?留意下方的英文名,没错,正是那位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这表情跟“发明电灯”这件事,再结合小女孩当下的处境,作者可真是细致入微啊。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用的是渐渐放轻、放慢的声调,一边读一边指着画面,跟着我的渲染,尽管女儿已经读了很多遍这本书,依旧是感受到了灯从远到近逐渐灭了的感觉,她安静地看着、听着。这跟下一页小女孩忽然大叫“妈妈”,刚好契合,女儿仿佛进入了故事里边。
是的,停电了,连爱迪生都看不见了,倾斜的相框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
故事继续发展,停电以后,这一家人都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欢快地在一起,做影子游戏;上顶楼,发现大家都欢得很,各有各的精彩;宁静的夜晚一下热闹开了,楼下街上也非常热闹,连冰淇淋都免费了;停电的夏天真的很热,小朋友们打开消防栓的水欢快地嬉戏;原来唱歌的那一家,现在点起蜡烛,坐在台阶上对唱呢,可真甜蜜啊……人人都不忙。
很快,灯亮起来,这时候的时钟是21:00,表示停电已经1小时了。一切恢复正常,大家重新忙碌起来。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正常的,看来1小时的欢乐并不足够呢。小女孩“啪”地把灯关了,这一家四口又聚在一起,都不忙了。
你说,小女孩的爸爸妈妈真的不知道这是假的停电吗?
我想,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孩子需要陪伴~
封底也很精彩。所有的灯都灭了,只有一扇窗户亮着灯光。为什么呢?每个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而我,更喜欢我女儿的答案:“因为大家都睡觉了,只有小女孩的爸爸妈妈,还在点着蜡烛,陪着姐姐和妹妹在玩。”
故事结束后,我问女儿:“你喜欢停电吗?”我以为她会受小女孩的影响,说喜欢,毕竟我们真的受这本书的影响,曾经在停电后点着蜡烛玩影子游戏呀。可是女儿却摇头,说不喜欢。
为什么呢?我没有问,但是我心里细细想了想,或许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即使停电,爸爸妈妈也还可以看手机(只要手机是有电的),那么一丁点的陪伴,并不够。从20:00-21:00都不够呢,更何况……
所以,你有什么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