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时发现西边天上还挂着月亮,东面则是亮晃晃的日头,这“日月同辉”的景象,恐怕也只有在秋天,记得当时看到说这种景象只有在可见度高的时候,是农历二十一到二十三之间能出现,翻日历一看,可不,今天正好二十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当走到哪里,空气都弥漫一股桂花甜香时,我就知道,秋天到了。春日美好却飘忽如梦,根本来不及感受,一眨眼就结束了。所以四季中,还是秋天最为宜人,天高气爽,晴日暖阳。古往今来,吟咏秋天,在秋季抒怀的文人骚客总是特别多。可能气候变化,比较容易勾起大家诗兴吧。
要说清疏爽朗,首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十个字就概括出秋天的景致,而且视觉,感觉,都有了,古人的炼字水平真不是盖的。随着“一阵秋雨一阵凉”,“巴山夜雨涨秋池”人们的心情也开始随天气波动了,发出了“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感叹。秋雨总是带着离愁别绪,带着伤感,“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如果说林妹妹是身世之悲,那蒋捷为何也要“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不仅仅是秋雨,秋天的落叶,在诗人眼中也有伤感的暗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都是“悲秋”!范仲淹更是,既写了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又有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白发征夫泪,写尽秋日之悲。
说来奇怪,即使有刘禹锡力推,秋日胜春朝,但是逢秋多悲还是无可避免。这是为什么呢?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充满金色光辉,萧索惆怅从而而起?面对着高远蓝天,满山碧翠未褪,或许;从四季轮回来看,秋之后即是寒冬,一年快要终结,草木也好,花果也好,秋季大量集中成熟,盛极一时之后必然开始下落,这是大自然规律。这个时节,万物都带着不愿归去而终将归去的黯然。而万物之灵的人类,目睹这些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愿吹落北风的景象,又怎能不心生悲悯,由物及人,哀愁或更甚了。
人类从古至今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带着巨大的宿命般的沉重,朱颜辞镜也好,花辞树也好,都是对时间无法控制的一种呐喊,然而终究无用,所以伤怀。青春也好,红颜也好,秋天也好,通通要失去,此刻的季节和人是巨大的命运共同体,激荡出无比的诗意。
所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始终比不过枯藤老树昏鸦直指人心。文虽无第一,但能引起更多共鸣的抒怀更为成功吧。
但悲秋也好,苦夏也罢,草木荣枯,日升月落,都是宇宙风景,伤春悲秋其实不必,万物一瞬,人沧海一粟,生老病死,匆匆百年,若无闲事挂心头,都该是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