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面临困难,就想逃避。
近期要赶出一篇综述文章,我又陷入了“为什么要写”的无动力状态。
看新星,天天工作的非常起劲,因为,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她自己的前程铺路;每一个计划,都是在建造她自己的高楼。
而我,因为没自己的目标,所以,每一项工作,只是为新星的前程铺路,(当然不能否认我从中也得到了一定好处,属于她吃肉来我喝汤);每一个计划,都会淹没在新星的计划之中,(因为她的高楼已经初见规模,而没人会等待我从地基开始)。
第1个问题——那我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现在还不知道。
但是,根据几年来零散学到的知识,想要找到自己的目标,方法之一是“想象一个场景”,我的想象场景有很多,但没一个跟学术相关,勉强可以算作擦边:比如面对学生或者观众讲课、 比如在网上设立个人品牌、比如旅游拍美照。。。
第2个问题——可能的目标那么多,哪一个是真正可实现、要实现的目标?
现在还不知道。
但是,我能确认的是:在新星手下做事,不是我的目标,也引发不了我的兴趣。
根据我个人体验:比起创造新的事物,我更想要享受现有的事物,总结零星的经验,然后分享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金钱的回报。这个方向大概说来是向内收缩、集中的,类似于人类原始社会分工里的采集。
而新星的目标是组建一个完善的学术团队,或者提高一个学院的工作水平,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方向是向外伸展、开拓的,类似于人类原始社会分工里的狩猎。
想法不匹配,就是为什么我在新星手下做事一直毫无动力的原因。
从现在眺望未来,我看不到前进的方向,想象不出美好的场景。以专家身份出席活动?我已经错过了在学术界出名的年龄。以副院长身份出席活动?更是不可能的,真实的场景是我跑前跑后,以“院长助理”身份替新星完成她的意愿。别人可能会看在新星的面子上对我表示尊敬,但新星对我可以任意支配和训导。
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当你不想要眼前这个苹果的同时,要确认你可以拿什么来做代餐才不会被饿死。
第3个问题——如何更快的确认目标?
幸运的是,我有一定的试错条件。没有个人、家庭的生存压力,家人的金钱观宽松,心理上也不怎么受到他人评价限制、抗压力强。
但是,我最大的成本在于时间,“快”是最大的诉求。
求助于自己,求助于亲人,求助于书籍,是三大解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