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是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要有问题性。提出有问题性的问题,是教师的任务。别指望学生从给出的显而易见知识里提出问题,他如果能在常识的知识系统里自己提出一个带有问题性的问题,那他牛了。
提问能力不是摆在那的现成物等着学生走到它那里去抓取。提问题的能力是要求教师教师先具备的,指望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提出一个带有问题性的问题出来是不可行的。提问,不是老师等着学生发现有问题性的问题,由你来解答,那你太省劲了。
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学习个体,当他没有出现“是,还是不是”的犹豫状态,作为一个班级,没有出现“是与不是”的对立的局面,那么,这个问题不是有价值的问题。
“一切提问和求知欲望都是以无知的知识为前提”————这也就是说,正是确切的无知才导致某种真正的问题。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确切地认识到自己在哪还无知。这个“无知”,他应是知道的。在这基础上,才会萌生提问的想法。☞知道哪不知道,这属于学生的。知道他们哪不知道,而去制造出让他们知道自己哪不知道的问题,这属于教师的。
来自于学生一方的提问,看它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就看他能不能专门针对这一个问题去连续提问。一问,一答,一坐,这种局面,八成是他对某个知识没听懂,要变一个方式再确认下。
所提问题能成为问题要满足这几点:
1,有方向。
所谓方向,是指能引发出一个思考方向,这个方向是所有能思考到的角度未及的新方向。小时候,父亲厂里的解放卡车一侧的后轱辘陷泥里了,工人们推拉拽都不行,轱辘底下垫石头还是不行。有人自语:“这车可能忒轻了”。这就是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立刻,所有人意识到,给车加载也会给轱辘增加摩擦力,有人开始要往车厢里装石头,工头说“人上去”,一句话,人们理解了,所有人都上了车厢,哪边轱辘陷进去了,人们就站在车厢哪一边。一轰油门,车出来了。一个方向被发觉,各种相关的对应方法立刻就会出现。
2,要能把你的问题引入到悬而未决处。
3,要有问题本身的开放性特征。
2与3一并谈:领会到结果早已确定的时候,没有问题发生。屡试皆爽才体现了开放性。我们的教材就缺这个,个个都是闭合了的准确答案,即便不设标答的地方,课标所要达到的目的,至多是“答案不要求统一”,流行术语乃所谓尊重个体理解,可是,认识同存乃是分析问题的一个阶段,不能把这个阶段当目的,认识同存,正好是处在“呈现出差异”关键点上,不同事物或不同认识的本质特征,不是靠比对不同事物或不同认识的“共性”能把握住的,差异显本质。共性之处,属于“无名者”,可以忽略。☞抓骡子和马的共性特征而攒出来的会是个什么动物?可惜,“共性观念”统治人心,差异环节直接忽略,美其名曰:体现多样性。殊不知,多样性是能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没有对多样性的统一的欲念,多样性就是多种多样的屎坨。
4,所下的判断,即是与不是的人数比例要均衡。
你提出的问题,和对方对此问题所给出的判断☞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好或不好,诸如此类),比例要均衡,也就是说,持判断的双方,在人数上要均衡,人数比例不均衡的判断双方,形不成问题性☞你本想促进思维的想法,在学生那里,会转化为☞我们人多,百分之九十九是对的。这种意识一发生,促进思维的环节就被伦理学上的“多数原则”理论所替代,换来的往往是思维怠惰或主观认定的结局。
5,有前提。
设定问题,一定提供前提,没有前提被隐去,而问题却很有价值的局面,不设前提,答案会有千百个,而且人人认为理由充足。设置前提,是使思维趋于理性的根本。绝非学生一思维就等于理性。
6,问题须有界限,不是无边际。
没有界限的问题是没有目的的,也就是说,思维环节不可以无限制地延伸,所秉持的原则是,谁能用更少的推理环节能达到目的判断之目的,谁的思维有价值。
不是学生不会提问,我们的教材和我们自己,缺少对提出问题这个领域的认真思考。提问,不是学出来的,“教会学生提问”,这句话就有问题。
学会提问。然而,有价值的提问,是所提问题一方引导下的产物,是问题一方的思维自己发生的,不是口号喊出来的。☞“提问的艺术是区别于可教导和可学到的东西。”
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是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要有问题性。提出有问题性的问题,是教师的任务。别指望学生从给出的显而易见知识里提出问题,他如果能在常识的知识系统里自己提出一个带有问题性的问题,那他牛了。
提问能力当然是每个人的,就如同吃饭喝水,肯定是自己的。可这个能力不是摆在那的现成的完成物,所有能力都是练出来的,这个练之前的环节,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提问,不是老师等着学生发现有问题性的问题,由你来解答,那你太省劲了。
作为个体,当他没有出现“是还是不是”的犹豫状态,作为一个班级,没有出现“是和不是”的对立的局面,那么,就不会发生出一个具备问题性的问题。
“一切提问和求知欲望都是以无知的知识为前提”————这也就是说,正是确切的无知才导致某种真正的问题。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确切地认识到自己在哪还无知。这个“无知”,他应是知道的。在这基础上,才会萌生提问的想法。☞知道哪不知道,这属于学生的。知道他们哪不知道,而去制造出让他们知道自己哪不知道的问题,这属于教师的。
来自于学生一方的提问,看它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就看他能不能专门针对这一个问题去连续提问。一问,一答,一坐,这种局面,八成是他对某个知识没听懂,要变一个方式再确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