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央年少的时候曾风靡过一部神剧,它就是许多人都喜欢看的《少年包青天》,由于受到太多人的关注 ,这个系列拍了整整三部,其中的每个案件都很经典,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很喜欢看,逐渐的人们对包拯行成了固定的印象,认为包拯一定是皮肤黝黑,才智过人,脑门上有一个弯弯的月亮的官员形象。
可是影视剧是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润色的,为了符合当代的社会价值观,包拯的荧屏形象被包装成刚正不阿、不惧强权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但历史上的包拯也确实是有为人士,并且也算的上是刚正不阿。传说包拯为官清廉,曾上奏朝廷请求减少百姓赋税,甚至敢当面与皇上对峙,直言不讳的要求皇上体恤民情,而在日常的办案中也是秉公执法,惩奸除恶,一心为民。包拯曾给自己的后人留下遗训:凡是后代当中有作奸犯科甚至违反律法的人,都要从包家家谱中删去姓名,死后更是不准葬进祖坟,不听自己劝诫的人就不是包家人。可见影视剧中的包拯所具有的刚正的品行是与历史相符合的,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润色,更是包拯本人所具备的良好品行。
包拯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有性格缺陷的,传说,有一次某地发生了火灾,包拯在组织救火时遇到一个无赖,这个无赖调侃包拯:“你这救火的水是甜水还是苦水啊?”包拯听闻大怒,下令斩杀了这个无赖,包拯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命官,应该得到百姓的尊重,这个无赖如此不尊重自己其本质就是不尊重朝廷。从这一点看,包拯是个相当严厉的官员,也不太有幽默感,这与影视剧当中包拯幽默诙谐的性格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