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
每个人都有证实偏差
我们每个人都有证实偏差,所谓证实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
我先入为主的认为你脾气坏,那么你稍微大声一点就觉得你这人脾气不好;我看你总是拖延整理房间,就认为你做起来事来也是拖拖拉拉等等。这些都是证实偏差在某些时刻的表现,也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寻找头脑中既有立场的正面证据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
孩子学别的东西能够迅速入手,但是对于数学,他很难学会数数,从1到5都数不完整。对比其他学的,我自然而然的先入为主觉得他数学不好。因此,我头脑中马上出现了很多证据说明他数学差,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把这些想法灌输给了孩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之所以没能真实地认识自己,也是因为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记忆不靠谱
前段时间,先生的老板送了一些盐蛋给他,回来煮了吃了,感叹现在的鸭蛋没有小时候的好吃?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东西”,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标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他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真相是,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事实上拿来对比的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顶级的、惊艳的,再比如终于能吃到了等。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表明,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相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他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前天出门会好友,今天回想当天发生的事实,很多都已经模糊,但是看到照片却能记得很多了。可见,我们的记忆有多不靠谱。
记忆事物,为了给予索引提取以便利性,我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修修减减,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补上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日后调用,但此时的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了。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骗自己,看清自己很难,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虚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这个现实包括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