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她有着独特自然地理产生的山海地 域文化,是一座海纳百川、文化交融的城市。2005 年她迎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发 展机遇,突破自身束缚,跳出螺蛳壳里做道场,改变港城平行发展、争夺空间资源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山海相拥的 知名旅游城市的大目标。以大手笔、大规划、高起点建设,以更广阔的视野谋求城市长远的目标。拥抱大海,标志着这座城市的主导发展方向是面向海湾,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将成为重心,海滨将成为这座城市新形象的展示平台。海滨城市的新规划,形成新的市域空间结构,一体两翼组团式推进的新区建设的形象,恰如一只展翅的火凤凰飞向辽阔的大海。
春潮涌动,温暖万家。2007 年元旦,温 家宝总理亲临连云港视察,高瞻远瞩地指明了连云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七 大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参加了江苏代表团的座谈会,对连云港市未来发 展,寄托着无限的厚望。连云港市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继海西经济区、深港联动方案之后,中国政府再次批准一项区域发展规划。 2009 年 6 月 l0 日下午,国务院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 用作为发展重点,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一 代伟人孙中山的东方大港梦,已变成历史的现实。连云港真正担当起了国家重任。
港口要发展,对于产业基础薄弱的连云港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连云港要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端产业、 基础产业切入,走一条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委领导解释,所谓高端切入,就是不做落后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者,也不与发达地区在其已经形成明显优势的产业上搞重复竞争,而是直接进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在这些领域与发达地区同步起跑。
21 世纪是新能源的世纪。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并至,警醒我们 改变发展和生活方式,低碳、绿色、可持续成为全人类发展的共同诉求。作为共和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在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上是如何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的呢?带着这个主题,初春时节,我们来到了连云港开发区。港口“三新”如三颗熣璨的新星在港城的大地上熠熠生辉。在新材料产业,不仅有令国际同行关注的中复神鹰,还有国内规模最大、技 术水平最高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汉高集团的华威电子公司,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纳米级抗菌纤维素、高速纺差别化涤纶长丝、海瑞玻璃纤维等一批先进材料项 目已展现很好的市场前景。连云港因此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 产业基地。在新医药产业,以恒瑞、豪森、康缘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建设 初具规模,是我国抗肿瘤药、肝病药、麻醉镇痛药、中成药、医用包装材料和医 用消毒灭菌设备的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在新能源产业,以中复连众的风电叶片、国电集团的风电设备、韩国重山和 英国天顺投资的风电塔架为代表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已经形成。中国复材分别和连云港的两家企业合作,成就了两个全国第一 :一是和鹰游纺机集团合作,成立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一举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生产出高品质的碳纤维; 二是和连众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成国内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江苏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是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领军企业之一。连云港正在成为国内外先进发电和联产领域工程咨询与服务的重要输出地。正是在这样的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连云港的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三新” 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
2009 年,连云港市 173 家“三新”企业完成产值 326 亿元,增长 3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3.7 个百分点。
一、领袖的寄语
公元 2010 年 8 月 22 日,对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全体员工来说是一 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夏天。炎热的季节给港城增添几许的宁 静。可在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碳纤维厂院内却人头攒动掌声如雷,他们 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国家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中国银监会 副主席刘明康、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一行。李克强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参观了碳纤维制品。所谓碳纤维,具有耐腐蚀、高模量、高强度等特性,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 21 世纪最具诱惑力的高性能新型纤维材 料。但长期以来,我国碳纤维产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尚无一条达到国际公认经济规模的生产 1000 吨碳纤维且原丝自给的工业化生产线。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国内碳纤维年消费量飞速攀升,但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加之我国正式启动的大飞机国家计划以及风力发电、沿海油气田等 产业发展壮大,国内碳纤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尽快扭转这一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006 年,中国复合材料集团、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苏奥神集团共同组建了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 公司,专业从事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中复神鹰 在鹰游纺机原有 500 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和 220 吨碳纤维生产能力的基础 上,与东华大学合作,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的“年产 2500 吨 PAN 原丝 1000 吨碳纤维项目”。经过两年技术攻关,中复神鹰系统地解决了关键设备国产化难题,建成了目 前国内首台套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全国产化生产线,其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经北京化工大学检测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上通用的 T300 级产 品标准。与此同时,中复神鹰同步开发的 ST-750 碳纤维经测试已接近 T800 级纤维的技术指标要求。目前,中复神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国内唯一将碳纤维 大批量投放市场的企业。
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认为,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在工艺、生产设备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而且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打破国际封锁,在推进我国纺织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和国家安全及经济发展上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已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交通、 医疗、体育、纺织等领域。在碳纤维展柜,李总理饶有兴趣地听取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的介绍,从风叶片上有没有碳纤维到什么时候开始研发碳纤维到碳纤维的 研发、成本控制及市场前景到销量,李总理事无巨细地一一询问。当听到市委书记与中国复合材料集团董事长张定金介绍碳纤维自行车只有 6 公斤时,李克强提起自行车,试了轻重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在生产一线李总理亲切地与员工们交谈、握手,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碳纤维的发展情况。他与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陈秋飞聊得十分投机,他们话发展、谈创新,浓浓深情、殷殷期望,寄托着李总 理对港城人民的深切厚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企业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更要承担国家责任。是的,担当国家责任,无独有偶,2010 年 3 月 5 日下午,是 董事长张国良终生难忘的一分钟,也是碳纤维受到中央主要领导关注的日子。这 一天春意融融,在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三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神采奕奕接见 了江苏代表团的全体同志。当总书记的手握着站在前排的张国良的手时,张董事 长不失时机自报家门 :“总书记您好,我是连云港的,我做碳纤维。”胡锦涛总书 记便停下脚步,亲切地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如何。当听到年内将实现年产 1000 吨 的生产能力时,总书记很是高兴,说碳纤维是非常重要的物资、高科技产品,不能受制于人,自己的碳纤维不但要实现批量化,还要保证高品质。总书记与总理 的寄语,深深地留在张国良这个中国农民儿子的心田。
二、梦想成真
“我在实现一个梦想 / 我被梦中的激情燃烧 / 寝食难安 / 明白中国军民产业的 渴望 / 打破西方禁锢 / 做出中国人的碳纤维 … … ”2006 年 5 月 16 日,一位企业家饱含热泪,给时任江苏省科技厅的厅长王永顺写了一份碳纤维的科研报告。这份报告非同小可与众不同,没有科学论证、没有枯燥无味的数字,有的是 64 行情真意切的散文诗。拳拳之心意味深长,诗中 处处透露出一位企业家百折不挠呕心沥血的创新拼搏精神。王永顺沉默了良久,思考了良久,终于改变了原始的态度,因为连云港做碳纤维他是一向泼冷水。也难怪,专家们的一片质疑声不觉于耳 ,碳纤维你们根本干不了。 投资高、风险大。现在国家重点研发还在实验室呢。 很多人知难而退。“为民族争光、为国家争气”。张国良豁出去了,他不仅是个不认输的硬汉子, 而且认为最困难的时候,只要坚持不懈,希望就在前面,就会柳暗花明。说干就干时不待我。
2006 年 9 月 16 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一天,碳纤 维原丝生产线终于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殊不知为了这一天,张国良和科研人员 奋战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集机械、化工、化纤、纺织、电器等多学科组成的 9.29 技术攻关小组,为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南下北上跋山涉水,查阅了所有关于碳纤 维的信息、收集了 3000 多个工艺数据。70 多天他们废寝忘食吃住在施工现场,70 多天张国良整整瘦了一圈,与白 发老母虽近在咫尺却无暇探望,70 多天他们凭借自己的思路设计了 4 万张图纸、70 多天自行制造设备组装没有任何参考,70 多天组装、失败、组装永不言弃,70 多天他们终于大功告成。调试这一天,工人们自发聚集在厂内厂外异常地激动和紧张。因为碳纤维原 丝的生产原料都是易燃易爆的石化产品,如果在高分子聚合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一 旦出现暴聚现象,原丝就会凝固在生产线上,发生生命危险不说,成千上万的设备也会功亏一篑毁于一旦。上午 9 时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张国良挺身而出早把个 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他的心血和生命啊!他亲自动手操作投料斧启动设备调 试,技术人员纷纷响应。72 个小时过去了,大小故障接踵而至越向下面愈艰难。 由于水分意外进入原丝的浆料, 12 米长的管道内的原浆全部凝固。怎么办?如 果不及时处理,几千万元的设备将全部报废。张国良和神鹰总经理李怀京真是度 日如年。十几名工人昼夜奋战在工地,一刻也不敢懈怠。从试机开始每次耗资就达几十万。此时有人担心有人气馁,因为有安徽某企业砸进去 3 亿元毫发未收。 就连张国良 86 岁的老母也在为儿子的项目上香祈祷。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张国良 和 70 多名科技人员同吃同住没离开厂内半步。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7 年 5 月 3 日 6 点 20 分,黎明时分,这是个令港城人民激动不已全国人民欣喜万分的时刻,我国产业化生产线的首批碳 纤维在连云港神鹰公司成功下线。厂院内红旗招展,员工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爆竹声中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董 事长宋志平摸着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碳纤维激动万分地说,“碳纤维是我十几年 的梦想!”消息不胫而走, 国内外科研专家嘉宾蜂拥而至 。科技厅领导不停地 感叹 :连云港创造了中国碳纤维的神话!市委书记直接关心,号召全市人民学习 张国良精神,并在中共十七大向总书记专题汇报了连云港的碳纤维。有关部门还研究了张国良现象。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决定与神鹰联姻成立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总投资 30 亿元。10 月 30 日上午 9 时 20 分,秋高气爽,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浦工业区 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龙腾狮舞,彩旗高悬,鞭炮齐鸣。由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复 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连云港鹰游公司和江苏奥神公司联袂组建的中复神鹰碳纤 维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时举行了万吨碳纤维首期工程开工典礼。从此碳纤维实 现国产化,震撼全球。
三、回报社会
鹰游发展了,如雄鹰展翅长空,在反哺着生养他的大地。为了弄清雄鹰的前 世今生,笔者拜读中国纺织报记者黄映雪采访张国良的财富人生。作为鹰游集团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张国良, 人至中年,儒雅、大气、睿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进入连 云港纺织机械厂那天起,他就暗自发誓 :回报母亲、回报社会、回报同甘共苦的工人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2 年他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连云港 纺织机械厂厂长一职。硬是带着全厂职工拼杀出一条血路来,让厂子起死回生。 他南下北上,几许奔波。完全没有家的概念。1998 年,父亲在老家病逝,当时 张国良正在东北出差,等匆匆赶到家时,一家人守着去世的父亲已经等了 3 天了。 弟弟告诉他,父亲弥留之际,还关心他不要给他打电话,外面发洪水危险。自古 忠孝难两全啊。此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还能再说什么,唯有跪在老父的面前久 久不肯起来,泣不成声。是啊,母亲经常电话告诉他今天是他的生日,他却无暇 顾及自己。老娘告诉他,他是在上大梁的时候出生的因此才叫国良。他果然不负众望挑起了企业的大梁。2001 年连云港纺织机械和那个年代所有的国企一样, 改制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张国良再次登上鹰游山、看雄鹰展翅飞海峡穿万 仞。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就叫鹰游吧,就像是雄鹰翱翔蓝天。连云港鹰游纺机有 限责任公司由此诞生。改制后的鹰游果真如雄鹰展翅蓝天,先后收购了连云港市毛巾厂、第三毛纺 厂、友谊服装厂,成立了 9 个分公司,成为拥有职工 3000 余人的国家重点高新 技术企业,解决了大批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在海州开发区建立鹰游纺织机工业园、 大浦工业区建立了神鹰新材料基地。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此时的张国良和他的鹰游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为了人世间的美好,做人一定要善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尽力支持帮一把。 你的内心就会得到一种升华!”这是张国良在自己散文中的一段话语,乐善好施的品质,构成了他人生亮丽的风景!
2004 年 9 月,张国良带着他们公司特制的热炕地毯,从连云港来到了呼伦贝尔边疆考察市场,住进了部队招待所,虽然服务员的服务十分周到,但是房间 的热水却非常难喝。原来,这个地区的水质比较硬,尤其在边防一线的官兵,用水的水质就更差。 过去有的官兵喝了水拉肚子、掉头发眉毛,还有的患上慢性肾炎等疾病。讲者无意, 听者有心。服务员的话语让张国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了守卫祖国边疆 的人民子弟兵长年累月在荒无人烟戈壁滩上,慢慢地奉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连 口达标的水都喝不上。决定主动请缨,找到了呼伦贝尔军分区吴政委。他感动地紧紧握着张国良的手,不知如何是好。
近年来部队首长为了解决一线官兵的饮用水问题,没少动过脑筋,但是收效甚微。看到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兵、腥水染黄的毛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拥军模范的张国良心沉甸甸的。他带着两瓶水样火速赶到连云港。检测出的结果是含铁量严重超标,是正常指标的 13 倍, 他怔住了。他决定由自己投资在边防一线的一连建一个水质净化工程。说干就干,时不待我。
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港城大地也笼罩在节日的氛围中。可此时,张国良却与一些水质专家告别亲人去到了冰天雪地的边疆。工们闻讯纷纷赶来,有的送月饼、有的送苹果,带去港城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张国良的胃突然疼痛起来,他强忍工作着,豆大的汗珠在脸上滚落,他强忍着疼痛,坚持住。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白花花的泉水, 流出时。官兵们泪流满面,他们用双手将水捧进嘴里,甘甜却留在了心中,这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水呀!也是张国良和全体职工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爱意和不尽 深情。几十万元人民币和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了爱的结晶。
大爱无垠,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 8 级强烈地震, 刹那间人间仙境变成一座废墟。百万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灾情就是命令,张国良火速赶回公司,召集高层领导会议。讨论加班加点生 产救灾物资一万条毛毯。职工们心系灾区废寝忘食不计报酬终于在 2 天内完成了任务。5 月 15 日凌晨 4 辆卡车带着 1 万条毛毯、138415 元职工捐款、34831 元 特殊党费和鹰游人对灾区人民的款款深情,经过两天两夜 2400 多公里的长途跋 涉,于 17 日早晨顺利到达成都,转交到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抗灾中心。“携手同胞 / 战胜天灾 / 共渡难关 / 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 帮助灾区人民 / 为 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 2010 年鹰游特刊上专题为救灾的报道。玉树不倒,青海常青,鹰游集团再次走在抗震救灾的前列。 大灾无情、人间有情,因为鹰游人一向以“回报、发展、责任”为己任,始终如 一,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