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多年不写东西了。自加入简书,试着想拾起曾经码字的爱好。翻开曾经的博客,读此旧文,修改一二,发表出来。以寄对母亲的相思,也希望从此开始我的简书之旅。
没做母亲之前,我对母亲的关注很少。曾几何时,我忽略了母亲溶于生活当中,细微到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爱。曾几何时,母亲在心里的位置排在了外婆之后,因为打小跟外婆在一起生活,因为外婆最宠我。可惜,她老人家走得太早。
直到有一天,母亲受伤住院我才发现,在母亲的心里,女儿永远是最爱,永远位列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也才明白,我的母亲,于我,于我们家,有多么重要。
我的母亲今年六十一岁,高中文化。她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思想,有个性。可是在她最妙龄的青春年华,她爱上了我父亲,相恋八年之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没钱、没房、甚至没有“家人”,寄居于唐叔家的父亲。这在那个年代,依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母亲性格外向,聪明能干,言谈举止雷历风行。方圆几十里,她是出了名的美丽,聪明大方,热情开朗。她的老师和朋友都很喜欢她。可是,自从嫁给父亲,她就归于家庭,毕生聪慧和精力全部交付给了我们这个家,溶入生活的油盐酱醋里。
读书时候的她,长得漂亮,性格外向,泼辣,小时候她因为曾外公未能当选村长大闹乡政府,读书的时候也曾经多次找校领导质问:为何因为家庭成份“不好”而不让她上高中。母亲读书成绩很好,骨子里很要强,轻易不服输。她不愿意妥协,一次次找学校,找政府质问。还是她的一个初中老师因为太喜爱她,也不忍那么聪明的她失学,帮她协调才上了高中。
嫁给父亲之后,有一年家里穷买不起鱼苗,从不求人的父亲整天发愁无计可施。眼望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母亲心里着急,只好瞒着父亲去乡信用社借钱。那时候的乡信用社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人去是借不到钱的。可母亲偏不信邪,她去了。信用社的人认识母亲,可就是不同意借款给母亲,答复说可让父亲去借。母亲知道,父亲根本不可能放下脸面去开口借钱,她下定决心要软磨硬泡,不借到钱誓不罢休。第一次去没借着。第二天,她又去了,依然不行。第三次,第四次,信用社的人看见她就头疼。最终经不住她的纠缠同意了。用母亲的话说,只要你想干,就去干,开动脑子想办法,总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尽全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母亲这一生,很苦。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下嫁给一无所有的父亲,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的舅舅们在她们结婚后挑着大米粮油和床单被罩送她,开玩笑的问,姐,住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去干嘛?小舅问:姐,我们晚上住哪儿啊。母亲开玩笑说,挂钩上啊。从那以后,挂钩成了我们家人挂在嘴上的玩笑话。
就那样,我的母亲借用别人家房子简单成了婚,开始了这一生劳苦。婚后不久,她们共同兴建了人生第一幢自己的房子,也就是我们小时候住的老屋,土砖房。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又新建了现在住的二层红砖房。
在那个年代,家里经济困难,建房子比现在要辛苦,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因为经济有限,很多事情都只能自己亲力亲为,家里家外,就全是母亲操持张罗,没有办法,只能咬牙坚持。直到现在,当我也没有老人帮忙,工作和家庭两边忙的时候,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她的不容易,也明白了父母当年劝我找一个公婆健在的家庭婚嫁的真正原因。
母亲这一辈子很不容易。为我们这个家,为我们这些儿女们省吃俭用,辛苦操持,可谓含辛茹苦。小时候,父亲常年忙碌在外,她独自操持一个家,拖着四个孩子,家里的大小重活都靠母亲一个人扛着,春夏秋冬,无论春天播种,还是夏天农忙,或是秋天收割,一年一轮回。别人地里都是男人,而我们家的地里只有女人,大部分时间都只有母亲形单影只。忙完了地里的活,家里还有一堆家务,孩子那么小还得照顾……我亲爱的母亲,没有奶奶爷爷的帮助,也没有叔叔婶婶的帮衬,她咬呀坚持着,带着我们姐妹一点一滴的干,每天累得直不起腰。
母亲这辈子最大的痛,是没能给父亲生一个男孩。对于9岁就成为孤儿的父亲,他希望能在脚下的这方水土传宗接代的心情,母亲了然于心,也深深地认同。而接连出生的女儿,虽然也是手心上的宝,但父亲的失望,旁人的耻笑,让她的内心从此铬上了耻辱和自卑,还有深深的愧疚,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里压力,压得她半辈子都抬不起来头。
那次母亲意外摔伤,我连夜赶回,看见刚从手术室里出来的母亲,脸色枯黄,脸上、额头上的皱纹横向散开,在很痛苦、很努力的与伤痛抗争。她很想睡觉,可医生说手术后两小时内不能睡,痛苦的熬着。我奔向床头,轻喊一声“妈”,泪水夺眶而出。听到我的声音,母亲艰难地睁开双眼,拉住我的手,挤出笑容,反倒安慰我:丫头回来了呀,我没事,别哭。
手术很顺利。我和妹妹们围在母亲身边,每天轮番给母亲洗脸,擦洗身子。母亲觉得因祸得福,时常在同屋病友的羡慕下露出幸福笑容。她说,你们都回来了,真好。可说着说着,她又开始掉泪。她说,这次你们回来,家里有我自己养的土鸡,种的菜,没用农药饲料,可惜不能做给你们吃,还让你们花这么多钱……我亲爱的母亲呀,这个时候她想到的还是要给女儿做好吃的,好补补身子……
以往每次回家,母亲都闲不住,想法设法的给我们食补,心疼的看着我们吃,一边还说:多吃点,这个有营养,你们在外面吃不着,多吃点,长胖点。过年我们都抢着帮母亲干活,可母亲说,你们难得回来一次,别把衣服弄脏了,我来吧。就这样,在母亲的照顾下,我们每次回家都过着公主般的生活。临走,母亲还没忘了大包小包的交到我手里,说:带着点,放冰箱里也不会坏,自已想吃了就做点。
是啊,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家是最安全和最温暖的有母亲在的家,饭菜是母亲的味道最美,而母亲永远是那个最牵挂自己的人。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嫁多年后,每每读起这首诗,心酸异常。
母亲已经老了,头发已花白,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毕生所愿皆是女儿的幸福。远嫁他乡的女儿一年回去不过两三次,有时候只不过一次,短短的几天。过年聚在一起,感觉好温情。可是我真的不敢想象,没有母亲的那个家,会是怎样的光景。而象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母亲亲手做的菜,听母亲聊家长理短,看孩子们承欢膝下,嘻笑打闹,可,此情此景还能有多少年?
所幸,科技越来越发达,回家的路程变得越来越短,沟通也越来越便利。唯愿时光呀,你慢点走,让母亲在我们身边待得久一点,再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