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152】孟子
树欲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成书时期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有20章,共计492篇。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写,成书时期是战国中期。主要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全书共有7篇14卷,共计286章。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42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写于战国初期。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庸》原是《礼记》第31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写于春秋时期。其核心是儒家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论语》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定义,孔子对“仁”的含义从不同方面给出过解释。“君臣父子”是《论语》中一个非常显著的思想,也就是力求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人要循规蹈矩遵守本分。这部分的思想是为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为制定的,并不太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在一些超出时代与阶级方面的思想,对于当今仍旧是有参考价值的。
《孟子》中一个突出的思想是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政治理念比《论语》中的思想更进一步,即使今天,这个政治目标也是很难达到的。同《论语》一样,除了涉及政治理念,《孟子》中也涉及到了个人修养,而且《孟子》的语言更为凝练大气,不少篇章可谓字字珠玑。《孟子》还把《论语》中的“仁”的概念进一步发展到了“仁政”的概念。
我不知道当年第一个把“college”翻译为“大学”的人,是否是因为想到了《大学》才做的如此翻译的。如果是的话,那么《大学》应当是每个大学生新生入学第一课上该学习的。现在大学生读“大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获得文凭和证明。而《大学》主要在探讨为什么“大学”的宗旨和纲领,而非具体怎么做。《大学》为高级知识分子由内而外制定了阶梯式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最基础的自身修养到神圣高远的家国天下情怀。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教育,怎么做事谈得多些,而怎么做人谈得少些。
《中庸》同样是在讨论道德修养。《中庸》非常强调自我教育,即使一个人独处时,要要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拥有强大的自律精神。中正平和是《中庸》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但是不少人并不能领略到它的精髓,于是把“中庸”当成了态度含混圆滑世故的同义词。这实际上是对“中庸”的一种深深误读。中国文化骨子里有对和谐的追求,很少追求极端,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畏畏缩缩,相反,只有极其强大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让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思想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重大影响。但不少人却只是被其中的糟粕部分影响,却对其精华部分一无所知或置若罔闻。
(禁止转载,禁止以任何形式转发在任何公开场合)
2018年0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