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3|随想:谈谈忽视
迟到千年/2024.1.15
晚上在电视首页上看到今年还比较火的一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已经可以在电视上观看了。我有些犹豫和纠结要不要看一看这部电影,我知道这是一部涉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悲剧电影。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看这一题材的电影,但这一题材的书籍我倒是看过了不少。每看一本书都让自己似乎再经历了一次自己的小时候,但看完书后似乎又有疗愈效果,因为自己的童年经历远远没有小说中的人物悲惨。
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凑,剧情推进迅速,随着剧情的发展,心情持续保持着压抑般的难受。当最后黄渤饰演的角色老金发现女儿小娜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竟是自己一手酿成的时候,我想看了这不影片的绝大部分父母都不得不内省和思考自己与自己子女的相处模式。
尽管整体电影不错,但我仍然有些接受不了剧情的夸张成分,黄渤饰演的父亲角色老金,在追找杀害自己女儿小娜凶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天之中,先是从大楼摔下去未死,被关在地下室后发生火灾被烟呛未死,几车发生严重车祸他未系安全带坐在车后排未死。这一系列足以让人觉得愤怒到极致的剧情安排,竟然让我有些出戏。
看到最后,或许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老金的女儿小娜的死亡,竟然是她自己的自残行为所致,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她会这样。所幸电影最后部分通过小娜发布的日常日记的方式,透露了一些她童年时期被父亲老金常年忽视的细节。
电影的两个镜头让人悲痛至极。
一个是小娜上课时,老师再给她解释喜欢和爱的区别后,让她以爱造句时,她竟然想不到任何一个她爱或者爱她的人。
另一个是相互关联对应的两个镜头。先是电影的开篇第一个镜头,小娜躲在漆黑的柜子里,用沾满自己鲜血的手指在柜墙上画着太阳的图案,以及最后当老金按照小娜日记写到的一幕他找到了被扔掉的破烂柜子,他打开柜子时,发现了柜子的四面墙全都画满了太阳。这是小娜记录的当她爸爸老金每次出海她感觉到孤独害怕时,只能躲在柜子里,用笔画着太阳,似乎这样才能够找到一些勇气和希望。
或许许多人都无法理解小娜为何如此。不被父母关注和照顾,在以前的年代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吗?父母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怎么让一家人活下来,怎么还有精力顾及孩子。但我想说,没有精力顾及孩子并不等同于忽视孩子。
忽视孩子指的是完全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孩子就像是空气般的存在,他并不存在于父母的世界里,比如父母不理孩子,无论孩子怎么讨好父母;又或是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不认可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说饱了,但父母却说你才刚吃了几口怎么会饱;又或者是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因为小事生气了,父母不仅不安慰理解孩子的情绪,反而说道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小娜小时候常年被父亲老金忽视,她从未感受到爱,也不知道爱是什么,更没有任何的安全感,所以她才会躲在柜子里不停地画着太阳来给予自己希望和勇气。
小娜穷尽自己所有的努力,一直都在错误地寻找爱。当她以为她找到了爱,但对方对她的态度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时,她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自觉地就打开了,以前被忽视、得不到爱和安全感的恶魔又出来控制了她。当对方无法理解她,她自己感到精疲力尽,感觉这个世界都不在自己掌控之时,她采用了自残的方式来让对方相信自己,证明自己的爱。
最后,她再次躲进了柜子里,手指用自残自己的身体流出来的鲜血在柜子上画着一个一个的太阳,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勇气和希望。即使手机就在她的身边,她可以打电话给任何一个人求助,这时陷入绝望的她只相信全部的希望都在画着的一个一个太阳上了。血流尽了,这一次真了没有了希望……
电影中的人物,在我看来不仅仅小娜有心理问题,小娜的父亲老金、小娜的男友李苗苗、李苗苗的父母都有心理问题。
看完了电影,我和贾董一致认同,所幸我们早就意识到感受到孩子的重要性,我们也相信我们会一直做到关注孩子的感受。
上班的路上,听了樊登老师所讲的最新一本书《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书中介绍了十种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种便准确地解答了电影中小娜为何选择自残方式的疑惑。
“第八种心理防御机制叫作控制就是我们用控制来逃避。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迷信的鸽子”,他给一群鸽子喂食,结果喂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发现这些鸽子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迷信的状况。因为食物是随机出现的,所以这些鸽子就开始找规律,有的鸽子发现只要把翅膀抬起来就会出食,然后那些鸽子就经常抬翅膀,没事干就抬翅膀,有的鸽子会转圈,有的鸽子会啄自己的羽毛,就是当它想要吃东西的时候,它就会做这些动作,它以为做这些动作就会出食,这就是迷信。那人为什么要迷信,或者说鸽子为什么要迷信?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随机性,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控制不了这件事的事实。如果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是随机的,是生活的洪流,我们就会觉得太可怕了,所以不如算一卦,算一卦就能让自己安心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迷信的做法,就是想要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去控制生活。
还有的人会用刀子割伤自己,这样的病例在心理治疗中很常见。这个用刀子割伤自己的人,所用的回避方式就是控制。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为什么是控制,因为他在自残时候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疼,疼到什么时候为止。这些喜欢自残的孩子们,觉得生活完全失控了,他对于周围的一切一点办法都没有,他的感觉都已经麻木了,所以他需要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找到控制感,同时让自己清醒,让自己找到感觉——“我还有点感觉,而且我能够控制这个感觉”。这是一种很惨痛的状况。这就是极度无助带来的极端的控制手法。”
听完了樊登老师讲述的内容,我难过极了,一个人要承受多少的心理伤害,才会以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感受到有控制的感觉。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影响有很多种,简单归纳为三种,一是对孩子的溺爱,即剥夺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或多或少有的伤害。二是虐待,包括身体、语言和精神的虐待,这是我们最不能够接受的一类父母的行为。最后是忽视,无视孩子的存在。如果非要选出哪个的伤害最大,我坚信最后一种的伤害最大。
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妈妈都怪罪到我身上时的那种难过、无助和恨,也想起了小时候曾幻想从很高的地方跳下去的那种轻松感。虽然我也经历了许多被父母无意识行为伤害的童年往事,但所幸并不是被父母忽视。我也通过了看书的方式进行了自我救赎,拥抱了自己的内心小孩,放过了自己。
如今,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我想有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让孩子真正摆脱来自于父母一代传承的桎梏,让孩子真正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