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果郡王的生母是一个不简单的女子,曾迷倒一代帝王,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后宫中,她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靠的绝不会只是贤良淑德,同样有着手段和谋略。舒太妃宫斗过程分为两部分:前期是得到专宠,有先帝的庇护;后期是以退为进,自请出家,逃离是非之地。这应该就是她在宫斗中存活下来的秘籍吧!
舒妃时期,虽得到独宠,但进退有度
前期,舒太妃这个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我们对舒太妃最开始的印象,是从太后乌雅成璧口中得知:因舒太妃的专宠,闹得六宫嫔妃抱怨,使得后宫不得安宁。
别看舒太妃柔柔弱弱的,但她看待事物比太后乌雅成璧要通透许多。在得与失之间,她从不拖泥带水,当然,后宫的嫔妃个个都是千年老妖,谁都不是好对付的人。
不过,先帝确实是给了这位舒太妃的真感情,前期将她保护好好地,帮她挡掉了后宫的大多数的血雨腥风……
太后对于舒太妃的评价并不准确,你想,当时,太后在后宫已经有了睥睨天下的资本,对舒妃的评价自然带着过分的主观因素。这样看来,当年的太后是有多忌惮这个舒太妃了,即使她出家修行了,太后依旧记恨她当年被独宠的风光时期,所以,太后对舒妃评价并不客观。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当年的舒太妃也绝非池中之鱼。
而先帝给舒妃的感情既唯美又浪漫的。先帝为了她开很多先例,太平行宫建了桐花台,为她种满了合欢花,亲自为他吹“长相守”。
长相思与常相守,琴笛合奏,每年春夏之际,先帝便会与她携手漫步其间,自然别有一番情调了;在桐花台下,二人共赏着花开花落,更是两情缱绻的象征!
都说,皇帝爱你的时候把你捧在手心里,不爱你的时候把你踩在泥土里,甚至要你的命。因为皇帝的情不会只放一个人身上,只有后来的华妃那种蠢货,才会真的在乎皇帝的情在哪里。
聪明的妃子在乎的是母家地位,在乎自己满门的荣耀,在乎的是太子之位。而舒妃更不像华妃那种整日争风吃醋,大动干戈。她很聪明、懂进退,她在乎的是如何在后宫生存和不受伤害。
毕竟,在皇帝自己的眼里,他对舒妃的情意,也只不过是一种心情的消遣。因为舒妃的出身并不高贵,单凭她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承担起扶持果郡王登上太子之位的任务。
加上果郡王的年龄、阅历,都没有夺嫡的优势。争夺储位,对于舒妃的家族来说,一不小心有可能就会惹上抄家灭门的祸事。
所以不高贵的出身,使得她不敢有过高的欲望,使得她只敢在皇帝面前展现出温和谦卑的一面,把所有的智慧与锋芒都要藏起来,教导和提醒儿子,不沾权势,倾心于文学,更不敢让儿子展现出任何的锋芒!
实际上,果郡王从小文武双全,不逊于其他兄弟,但在母亲的影响和教导下,他懂得藏愚,假装自己只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逍遥王爷,所以母子二人得到皇帝保护,躲过了前期宫斗过程中的血雨腥风。
舒妃的不争,让皇帝觉得只有在舒妃这里,心才感动踏实,所以,舒妃才得到了皇帝的几分真情,由此也爱屋及乌,儿子从小也得到了满满的父爱,就连四郎雍正都动不动抱怨当年果郡王夺走了他的父爱。
所以说,舒妃在得失之间看得很开,大家都说舒妃傻,是恋爱脑,其实不然,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在盛宠之下,可以躲过宫斗当中的各种冷箭。
在感情上,舒妃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在政权面前,这种保护也不过如此,皇帝也只会给她小情小爱,却永远不会考虑给她正宫身份。
显然,她不是皇后,皇帝的儿子众多,并且个个都非常优秀,当时果郡王还尚年幼,即使舒妃得到专宠,但儿子年纪尚小,哥哥们个个都有心皇位,等到果郡王有能力崭露头角之时,哥哥们早就羽翼已丰了,稍有不慎,有可能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所以,舒妃和她的儿子果郡王继续装傻充楞,一个装成恋爱脑,一个装成花心大萝卜。这样的人就算是想成为众矢之的都难。
在后宫生存的人,个个都是千年老妖,不会平白无故的就给别人当枪使,舒妃如果没点谋略和手腕,以她当时受宠的程度,恐怕早就遭到其他的嫔妃算计和陷害了吧。看看之后的甄嬛就知道了,刚开始傻白甜一个,没有手腕和心机,处处被陷害和算计,最后心灰意冷,自请出家为尼了。
要知道,舒妃当年的竞争对手可是太后乌雅成璧,这个乌雅成璧可不简单,为自己的儿子争皇位,同时为了掌握后宫权柄,处心积虑,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清白和声誉,同大臣不清不楚。想想,舒妃能在她的手里得以生存,舒妃这个人实属也不简单。
当年太后对舒妃一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她真正成为太后之后,这时候对舒妃母子有了生杀予夺之权。
这时,舒妃母子性命堪忧,自己的命不是掌在自己手里,而是握在太后和皇帝的手中……
与舒太妃宫斗的,一直只有太后
在新皇登基后,四郎成为雍正皇帝,乌雅成璧正式成功上位为太后。太后上位后,要想靠良好道德形象树立威信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为她为了争权争宠,毫无底线做出一些不得体的事儿。在后宫中倾轧、争宠,甚至与大臣有染,这些都是太后无法抹去的事实。
所以,她只能使出非常手段,给太妃们放冷箭,全扣上道德不端的帽子,让太妃们颜面尽失。
比如,当年得宠的宜妃,被她视为儿子谋逆反面典型,良妃也成了她口中的“辛者库的贱奴”,太后收拾太妃们,从不心慈手软,从道德、名誉、儿子,进行全面打压!
后来,太后在训教宜修的时候,宜修就拿这些来噎她个半死:“这些不都是跟着皇额娘多年来的提点和历练学来的……”太后一脸尴尬,赶紧回避此话题。
如此,太后想立威,靠德行素养是行不通了,只能靠狠辣手段,逐一找借口处置太妃们。
这时,舒太妃的手腕就显现出来了。新君上位“以孝治天下”,倘若把太妃们全部整治,显然,皇帝就会被扣上一顶大为不孝的帽子。毕竟这时四郎的皇位还未坐稳,他都不敢明目张胆这么做,更何况太后呢!
于是,在先帝死之后,舒妃马上做了一件惊人的举动:先帝死之后,舒太妃几度欲要殉情!
舒太妃为何这么做呢,她真的想死吗?
她才不想死呢!她以这种作死的方式迷惑太后和皇上,就是为了保全她和儿子的性命。其实,舒太妃知道,她手下的人根本不会眼睁睁看着她去死。尤其是太后,她可以找任何借口治舒妃的罪,但绝不会让她就这么得了一个殉情的好名声!这是为何呢?
原著中,据说舒妃和太后曾经还是一对好姐妹,起初的二人姐妹情深不亚于“甄嬛与沈眉庄”。然而,随着先帝独宠舒妃后,太后就开始心生嫉妒,姐妹情变成情敌,四郎雍正继位,太后更是立刻变了脸,所谓的姐妹情深,不过是虚假的利用。
借用华妃的话说:“后宫中,哪有什么姐妹情深,不过就是‘势弱依附强势,愚笨依从聪明’,今日跟你称姐道妹,明日仇恨咬牙切齿,脸上带着笑,底下捅刀子。”
所以,舒妃一旦死了,得了一个殉情的好名声,将置太后于何地!太后是聪明人,再怎么腹黑,也绝不会让舒妃以这种方式死。
舒太妃也了解太后这个人,她这么做,不仅保住她的名声和性命,还打消太后对她的忌讳,并以此为她之后的退路做好铺垫。
自请出宫,远离太后,明哲保身
太后的无情,舒妃早就领教过了,深知自己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自己要想好了退路,那就是远离太后,不要在她眼皮底下出现。
良妃死的早,没看到太后的狠辣,但从宜修和华妃的对话就能看出,宜妃被整得最惨,不仅被四郎雍正赶出宫,还视为教唆儿子谋逆的名声,颜面尽失,最终郁郁而终!
而此时的舒太妃,倘若想保住颜面,唯一的退路就是远离太后,远离皇宫,那么作为先帝太妃,除了隐居冷宫,就是出家修行。所以舒妃做了一个智慧的选择,自请出家,保住体面和换来儿子果郡王的平安。
舒太妃主动退出,就是对太后的示弱和妥协,告诉太后:你赢了!我认输了!我主动退出!而在太后的心里,巴不得她早点离开了。
当然,舒太妃的知趣,太后肯定她不会为难她,因为太后整治那么多太妃,只是想立威,既然舒太妃头也低了,自己威也立了,自然也不会亏待她,专门为舒太妃修建安栖观,还允许带着贴身侍女出宫侍奉。
一向表现出恋爱脑的舒太妃,走得干脆利落,凡是与先帝有关的,她都不去想了,什么梧桐台,长相思、常相守这琴那笛,曾经的金缕衣,一样都不带,就连儿子都放太后的眼皮子底下,这样太后才能放弃从前的怨恨,让她彻底退出这场权力之争。
舒太妃对人生看得通透,更是把太后看得透透的。太后虽然精明腹黑,但她不懂舍得,权力、富贵、爱情、亲情,她统统都想要。
在后宫之中,这些东西根本就无法共存,必须要有舍才有得,可太后到死都不明白,自己谈个黄昏恋,还被儿子逼着手刃情人,最后为了让儿子心安,还是忍痛除掉。
可她儿子真的心安了吗?
并没有!二人虽名为母子,实则互相猜忌、怨恨、防备,至死都无法解开,尤其是太后,临终前还诅咒自己儿子受到报应……
反观,舒太妃懂得舍得,放下一切,选择远离皇宫,但儿子却放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有了太后的庇护,果郡王才能平安成长。
果郡王也理解母亲的用心,母子两人虽不常见,但彼此都时刻记挂着对方,母子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舒太妃果然是大智若愚。
要是果郡王没有遇到甄嬛,或许他就会永远当一个逍遥自在的王爷,可惜随着甄嬛的出现,他的命运也就此改变,在太后死后,没有了太后的庇护,雍正便下决心除掉他。
当然,甄嬛最后也为果郡王报仇了,气死了雍正,当上了太后,与果郡王的双生子也保住了,说明舒太妃的眼光比较毒辣!
若从这个角度来说,舒太妃就是这场宫斗的最大赢家!
写到最后
舒太妃能在这场残酷的宫斗中存活下来,不光靠自己谋略和手腕,还有进退有度。当然,这场宫斗没有所谓的赢家,只有活着才是王道!太后之后看似赢了,实则她输得很惨,输掉亲情,输掉尊严,输掉信誉。而舒太妃看似输了,实际上她是最大赢家,她赢得爱情,赢得亲情、名誉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