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管理者怎么用最少资源保证测试质量

站在测试管理者的角度,用最少的资源保证测试质量,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核心的挑战。关键在于从“广撒网”式的测试转向“精准打击”式的质量保障。

核心指导思想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风险最高、价值最大的地方,并通过流程和自动化提升效率,避免浪费。

一、小投入大回报

测试左移

核心思想:将测试活动提前到开发阶段甚至更早。

具体做法:

需求评审:测试人员积极参与,从用户场景、可测试性、边界条件等角度挑战产品需求,在源头减少模糊和歧义。

设计评审:测试人员参与技术方案评审,关注可测试性、潜在风险点(如性能瓶颈、兼容性难题)。

定义DoD:与开发、产品共同明确“完成的定义”,包含代码规范、单元测试覆盖率、静态代码扫描、冒烟测试通过率等具体标准,不满足DoD不允许提测。

建立质量文化,而非测试团队文化

核心思想:质量是构建出来的,不是测出来的。让开发人员对质量负责。

具体做法:

推动单元测试:要求开发人员编写有效的单元测试,并设定合理的覆盖率门槛(如核心模块80%)。这是性价比最高的bug捕捉网。

引入代码审查和静态分析:使用SonarQube等工具自动发现代码坏味道和潜在缺陷,让开发人员在合入代码前修复。

二、精准测试策略

目标是最大化测试用例的执行效率,避免无谓的测试。

基于风险的测试

核心思想:识别系统的核心风险点,优先测试。

具体做法:

风险分析:与产品、开发、运维一起,从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风险评估。

高概率-高影响:核心业务流程、支付、数据一致性等。投入最多测试资源。

高概率-低影响/低概率-高影响:次要功能、边缘场景。投入适中资源。

低概率-低影响:极少使用的功能、界面微调。少量测试或不测试。

分级测试体系

核心思想:建立不同粒度的测试关卡,快速反馈,层层过滤。

具体做法:

冒烟测试:每次构建后自动执行,验证核心流程是否畅通。不通过则阻止后续测试,立即修复。这是守护质量的“防火墙”。

核心回归测试:覆盖所有高风险和高优先级的功能。这是回归测试的重点,需要高自动化率。

探索式测试:不依赖脚本,由测试人员凭借经验、业务知识和对系统的理解进行自由探索,旨在发现那些在计划测试中难以发现的、意想不到的缺陷。这是对脚本化测试的完美补充。

专项测试:根据变更内容按需进行,如性能、安全、兼容性测试。

三、提升人力投入产出比

目标是将人力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级别的测试活动。

有策略的自动化,而非全盘自动化

核心思想:自动化不是目的,提效才是。盲目追求100%自动化是巨大的资源陷阱。

具体做法:

自动化金字塔:遵循经典的测试金字塔模型。

底层(大量):单元测试(开发负责)。快速、稳定、成本低。

中层(适量):API/集成测试。稳定、效率高、维护成本适中。

顶层(少量):UI自动化。脆弱、慢速、维护成本高,仅用于核心E2E流程。

自动化收益评估:优先自动化:频繁执行的、核心业务的、重复性高的、手工执行困难的测试用例。

利用高效工具

核心思想:善用工具提升测试各环节效率。

具体做法:

CI/CD集成:将自动化测试嵌入流水线,实现无人值守的持续验证。

云测平台/设备农场:解决兼容性测试的设备资源问题,按需使用,避免采购和维护大量真机。

缺陷管理/测试管理工具:使用Jira、TestRail等工具规范化流程,减少沟通和管理的开销。

四、一个测试管理者的行动清单

立即沟通:与开发、产品负责人共识“质量是所有人的责任”,并确立“完成的定义”。

开展风险研讨会:识别出当前版本中前20%的高风险功能模块,将80%的测试精力投入于此。

重构测试套件:建立分层的测试体系,重点保障冒烟测试和核心回归测试的自动化与高效执行。

审查自动化策略:停止编写不经济的UI自动化脚本,推动开发加强单元测试,测试团队主导API集成测试。

引入数据度量:开始追踪缺陷逃逸率等核心指标,用数据向团队和管理层展示测试工作的价值和改进方向。

“最少资源”不等于“偷工减料”,而是通过更聪明的策略、更精细的管理和更高效的工具,让每一分测试投入都产生最大的质量回报,这是一种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的转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