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越发关注和反思,“原生家庭”这个名词也愈发广泛的为人熟知与探讨。所谓“原生家庭”,即我们每个人出生所在的第一个家庭,包括孕育我们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构筑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处时间最长、熏陶渐染最深、乃至对我们整个人生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第一课堂。
每个人最为无力改变的便是对于“原生家庭”的选择。生命的起源总是归结于爱与机缘巧合。我们诞生于每一个迥异的原生家庭,接受最初的哺育抚养,用多种感官潜移默化接受最初的学习与教育,父母往往就是我们最原始的老师。既然如此,我们人生的第一课便也无从选择的开始。对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行为处事方式,不同的物质消费基础,造成各个原生家庭大为不同。我们的父母也都并不完美,在基于爱的基础上,他们孕育和哺育着我们,也在自己的行为领域内影响和塑造着我们。而这最初的塑造,对我们的性格秉性、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人生的路途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与影响。
遇见很多朋友,也曾谈起这些话题,但却惊讶于无论是哪一阶层成长起来的原生家庭的孩子,都在自己的成长历程里蒙受或多或少的阴霾与伤害。贫寒之家如此、中产阶级如此、富贵之家亦如此。一位年纪相仿的挚友女伴儿,在谈及自己的原生家庭时,毫不犹豫地说“以后在选择另一半时绝不会以父亲作为版本”,因为她在幼年成长的过程里,饱受父亲严苛的打击,这对她的伤害延及至今,让她在很多时刻内心怯懦而不自信。她曾经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以及来自家庭的关注与认可,可是由于原生家庭里父母的秉性刚烈与严苛,她得到的大多都是否定和苛责。她坦承这是一种伤害,以致到现在她会把这种严苛不自觉带给生活中身边之人。
亦见过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他在父母不断争吵与互打之中长大。母亲强势刚烈、父亲懦弱无为,母亲又极其袒护儿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凡儿子与人发生口脚争执,无论前因后果必以袒护儿子为中心。由此,当儿子步入社会、组建家庭后,发生一连串的问题与冲突。先是与单位领导因为小事争执,甚至发生动手;再者在小家庭中不承担责任和义务,无法正确处理与妻子、岳父岳母的关系,总是伤人伤心以致小家庭的破裂。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做母亲的不是权衡利弊、分辨原委,还是一味袒护儿子,添油加醋、煽风点火,造成儿子从不意识到自己有任何问题需要改进。工作不如意、家庭不和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与朋友圈。对人对事心怀猜忌,遇到困难不能自行解决,反而要推出老妈前去解决。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妈宝男”。这无法不解释成“原生家庭”给的伤。
还遇见过一个女孩儿,中产阶级的“原生家庭”,父母温和儒雅、有涵养,生活丰衣足食、无忧虑,可以算得上是人人称道的幸福之家。但女孩儿也坦言,自己也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害长大。因为自小生活无忧,所以缺乏对金钱的渴望与进取欲;因为父母大多把困境解决在她了解和介入之外,所以她总是依赖父母拒绝独立长大;因为一直被灌输乖乖女好孩子,所以做事瞻前顾后,唯恐有悖于父母和常规。她说她渴望去迎接风雨、渴望强大,渴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展翅翱翔,渴望有一天可以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任性的去做自己。
由以上种种而观之,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给的伤,慢慢长大、在世间踽踽独行。但这我们不能够怨尤。因为“原生家庭”给我们生命以及最初的抚养关爱与认知,因为个体性和不完善性让每个“原生家庭”不可能达到完美。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至亲给我们的爱与教育,也应该谅解他们的伤害与残缺,这不仅仅是对“原生家庭”的理解,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谅解和宽慰。因为只有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和宽慰自己,才有可能正视自己与改善自己。
没有人可以避免不受伤,但我们有第二次机会,那便是在真正认识到“原生家庭”给予自己伤害的基础上,在我们带着成熟成长心理的基础上,给予自己的第二次教育纠正与成长。这一次的成长,才是一个人做为独立个体成熟与完善的真正标志,才是我们真正有勇气有能力走向强大的标志。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伤害慢慢长大,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与短肋,然后去正视、去反思、去改变,进而走出“原生家庭”给的伤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爱我们的“原生家庭”,不仅仅在于它给了我们生命,更有亲情与爱的绵延和传承。就像割舍不断的乡愁,虽然痛楚却一生牵绊、回味不尽。我们带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伤害慢慢长大,通过阅读和感知去重新审视和思考,然后以勇气和力量改变与前进,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更为广阔光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