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花娃娃行业,有诸多地方看上去反商业常识。
譬如说买家知道商家成本,商家主动告诉买家成本。
常人听罢只有两种想法:
一是成本价为假,实际是收费明细,和搬家费把上楼费、大件费、里程费、搬运费都列出来一样。
二是引流品,以前期损失换取后期收益。
真实原因当然不是一和二,而是为爱发电。棉花娃娃售价不基于市场和品牌,而是在工厂报价基础上加0-15元/只。
行业商家多数是未毕业学生,单批订单数量有限,没有实力与工厂谈低价和短工期,导致工厂赚取了绝大部分行业利润。
其他商家虽有实力谈更低的供货价格和更短的工期,却没有动力主动降价。
这就意味着,棉花娃娃价格公开透明,所有渠道同质同价,能决定销量的最重要因素是产品设计。只要娃能戳中更多人的情绪共鸣,就卖得越好。
上一只娃卖2000只,下一只娃不成团并不罕见,大商家会流团,小商家也能卖爆某款娃。一切只取决于娃妈的大众审美。
这让圈内只知产品,不知品牌。
知道娃名“纠咪”“难哄”“哭包酱”,但不一定知道商家分别为“小菜酱喔”“妹買熊手册”和“冷酷·奶酪”。
圈内商家也并没有品牌运营意识,不仅经常改名,上新频次也不固定。
但同时,圈外的线下店,或者淘宝、抖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品牌更为知名。
大家会购买“rua娃吧”、“草莓宇宙娃屋”‘“比邻星b”、“是胡萝卜呀”、“娃岛联盟”、“禧乐萌”、“棉花星球”、“友丸没丸”品牌,却未必记得清娃娃名字。
因为圈内多数娃妈不具备出圈需要的电商运营、渠道扩展、与正版IP合作等技能。
但圈外也有痛点:设计师萌款离圈内相差太远,导致只有圈内知道棉花娃娃可爱天花板有多高,圈外不仅普通,风格也不多,难以吸引路人关注。
以现在市场行情判断,棉花娃娃出圈已是必然。
出圈第一重任是增加曝光度,让更大女性群体都知道棉花娃娃。
棉花娃娃天然具备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属性,只要增加曝光,不需要做太多营销活动,就能快速扩张。
适合线下场景初体验。不亲身体验,非圈内人容易觉得太贵了或者无法理解这群疯狂的孩子。
可考虑形式为娃娃买手,联合圈内商家聚集又多又好看SKU,顺带让买家体验装骨、打理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