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心理学》最后一讲中,丁敬耘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择偶代购”:年轻时喜欢一个人,父母会问此人的家境、工资、房子等物质基础,年轻人说“真俗”,我喜欢的是这个人,只要他有进取心,那些东西会有的。这个年轻人长大后有了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喜欢一个人,原来的人说:“孩子,对方怎么样,有没有车子、房子?”孩子也会对你讲“真俗”!
这种现象就像是一个循环圈一样,同一个人,在青年期和中老年期对待“择偶”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青年期的时候,没有社会经历,也没有经历太多坎坷或生活波折,对待一切的都带着懵懵懂懂的纯真情怀,在谈恋爱或者择偶这件事上,不会掺杂太多的外界因素,完全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来选择。主要因为青年期的人,尽管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了成熟水平,主观意识加强,并进入成年,但是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人情世故了解不太多,对柴米油盐的要求不高。自己身边也多数是这样的年轻朋友,没有很大的差距,没差距没对比,也就不会有心理落差。他们往往会随着心走,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去轰轰烈烈地爱,不去考虑太多其他的因素。对于父母的建议和要求,他们甚至会觉得是一种束缚,是很荒诞可笑的事情。因此,在父母提及“车子、房子”的时候,他们会本能的“抗拒”,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觉得父母是“势利眼”,太物质。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青年期是一个人“流体智力”的最高峰,但是“晶体智力”要随着经验而逐步提高,人在中老年期的“晶体智力”要比青年期发达,就是因为到了中老年期,人的经验积累要多得多。
中年期的人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少了青年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多了“深思熟虑”后的沉稳;他们少了“意气用事”的我行我素,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周全考虑。在对待择偶的态度上,不仅仅靠“心”做事,更用“脑”思考,理智的中年人,不再把“感觉”当作唯一标准,而是多了生存的元素。因此,当自己的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说父母把物质(车子、房子等)作为择偶准则太“俗气”的时候,中年的自己也会像当年的父母一样苦口婆心,竭力相劝。
青年期与中年期的“择偶代沟”主要是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同,社会、个人经历、经验多少和成熟度不一样。其实,何止是择偶态度不同,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不一样的认知特点,我们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该让孩子体验的经历一定不可缺少,这样,他们的人生才完整,他们也会在体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不至于在难题面前手足无措。有时候,做父母的想让孩子少走弯路,会把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强加于孩子身上,但是一定注意沟通方式,否则就会有“出力不落好”结果,甚至会破坏亲子之间的和谐。
很庆幸今年选取《发展心理学》,明白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切体验,加深对“人”的理解,慢慢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增加幸福生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