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评分9.3的一部台剧,抱着好奇心理打开后,扑面而来的沉重感。事件背景:一名精神病患者李晓明枪杀9名小学生。该剧描述了是孩子死后各方的生活状态及社会舆论。整部剧节奏紧张,剧中人物冲突不断,各种情绪汇集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代社会人的痛苦,无奈与创伤。只看了几集,便感觉莫名的压抑,对于几个问题的思考无法进行下去,透不过气的感觉,没勇气接着往下看,而无法思考下去的最大矛盾点:精神病患者造成的杀人事件,法律是否应该判凶手死刑?
1、如果我是受害人家属,我站在应该的立场,并且对凶手的愤恨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能即使执行死刑都没办法缓解内心的痛苦。我甚至会脑补出最痛苦的一万种死法,让凶手在我大脑中死上一万次都不止。
2、如果我是凶手的家属,我可能会站在应该的立场,因其行为我们成为了让民众的泄愤焦点,剧中同样刻画了凶手家人的遭遇,出门被受害者家属甚至民众殴打、围攻,原本正常的生意没办法进行,用剧中律师的原话:“你们过得根本不是人的生活。”永远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成天颓废,不敢见人,内心永不停歇的内疚,自责,当众下跪也依然被殴打、谩骂,无法诉说的委屈。无法改变的黑暗状态,更别提正常的生活。也许,我会站在不应该死刑的立场,我们的孩子只是生病了,他自己都不清楚他在做什么,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尽到父母该有的陪伴,关心与了解,尤其是忽视了儿子的心理状态,可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父母透不过气,温饱都没办法解决的家庭怎么可能会有为儿子找心理医生的意识。直到事件发生后也才知道儿子是精神失常,犯下了枪杀9名儿童的滔天罪行。
3、如果我是普通的旁观者,哦,对,我就是一名非当事人的普通观众。从本心出发,我除了感受到内心沉重之外,我依然选择沉默。我没办法说出隔离精神病人,康复中心搬离市区转移到山里这样的话,他们只是生病了,而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会成为变态杀人狂,大部分的只是自残和伤害自己的家人,强攻击性的人很少,不可一概而论。但因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杀人事件就歧视一群人,是不是很不公平。
我看着画面里李晓明的父母当众下跪成为众人的泄愤焦点时,于心不忍,他们只是被平穷压弯了腰的可怜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无辜的。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当受害者家属及普通民众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肆意妄为的对人进行谩骂凌辱甚至殴打,谁才是最该同情的一方,哪里才是主流舆论该引导的方向?
我曾经一直认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但当道德感成为一把可以直戳人心的刀子时,就像爱国主义成为流氓的避难所一样,谁才是弱者?谁才是恶人?
突然有点明白这部剧的名字《我们与恶的距离》,更像是对观众抛出的一个疑问句,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没有清晰的边界,可能只是一步之遥,一次出拳,一句话,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更喜欢这部剧的英文名《The word between us》,我看到之后只会直译,我们与这个世界,是啊,我也一直在想,我们与这个世界之间到底是什么?是一部手机,是一圈认识的人,是屏幕后面的新闻,还是我们自己的大脑,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什么,他就是什么。至于客观而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许与我们有关,也许也与我们无关。
其实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思觉失调的精神病患者是如何形成的,除了遗传,我觉得更多是,是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共同作用造成的,冷漠的亲子关系,闭塞的环境,偏激的思考方式,没有爱、没有温暖、没有关怀的成长氛围,一个精神病杀手李晓明是即将被枪毙的凶手,但也许千千万万个李晓明正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时间段正不知不觉的形成中,表面上枪决一个李晓明,但忽视形成极端冷漠与恶意的人格这个根本问题,止不住千万个李晓明惨剧的发生,没有谁可以理直气壮的撇清自己,更没有谁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欺凌所谓的罪魁祸首,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共犯。
我相信这部9.3分的神剧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在于指责谁,指责哪一方,甚至是抨击整个社会,而在于抛出一个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那样一个钱权交易,拜金主义人情冷漠的社会,甚至亲人之间都没有关爱没有温馨,一个生存与生活就能够把人逼疯的社会现状,一旦出了事更是变本加厉的暴力与抨击的舆论状态…
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我们能为改变这样的状态做些什么?我们能为阻止类似惨案的发生做些什么?我们能为身边精神状态异常的人群做些什么?我们能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做些什么?又或者,我们能为自己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做些什么?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