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可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父母却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对比一下有/无心理知识的父母在面临孩子“问题”时的不同反应。
有心理知识的父母(下文简称有)指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具有高的自我和谐度的父母;反之无心理知识的父母指的是不关注或不能体会孩子心理状态的父母,不具有自我和谐度的父母(下文简称无)。
1
孩子不愿意跟人打招呼
无:“快叫XXX好!”
如果孩子依然没有打招呼,父母可能会说:“你这孩子,一点儿都不懂事……”
有:对XXX说:“他还跟你不熟悉,还没有准备好跟你打招呼。”此时可能会投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和笑容,让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怪他,是接纳他的。
分析:第一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觉得自己做错了事,不够好,责备自己,即使勉强的打了招呼,心里也是委屈的,因为父母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父母逼着孩子打招呼的行为,一部分也是出于自己内在的需要,如果孩子表现不好,就如同是对自己的否定。
事实上,孩子不打招呼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情景时,都会要去评估这个环境是否安全,成人尚且不能应对自如,更何况是孩子。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面对相同的情景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与人交往,而对于内向的孩子,会需要有一个探索和观察的过程,然后慢慢的进入环境中。因此,作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并且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
2
孩子考试没有考好
无:“怎么考这么差,肯定是没好好学,你干啥去了?”
他们可能责备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有:“这次没考好,心里肯定很难过吧?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没有考好,好吗?这样下一次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从错误中学习,这也是一笔财富。”
分析:考试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成绩是老师,家长,学生都十分在意的问题。父母越在意成绩,孩子的压力也会越大。对于一直考得好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害怕考差,考差意味着会面临来自父母的否定,因此,他们的压力通常比成绩一直差的孩子更大。如果父母过分的看重成绩,在他成绩好的时候表扬他,成绩不好的时候惩罚他,可能在孩子心中会认为只有自己足够的好的时候父母才会爱我,喜欢我,因而会担心自己不够好,不被爱,变得讨好。
成绩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全部,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而持久的心理负担却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能影响一生的发展。父母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绩,让孩子把考试视为对学习的检验,通过成绩的起伏,理解人生的起伏,学习从低谷中成长,学会应对失败和挫折,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有价值。
3
爸爸或妈妈不要你了
这句话可能是周围人的玩笑话,也可能是来自于父母的话。当孩子听到 这样的话时,通常会因为恐惧而哭泣。
无:“他们开玩笑的,我们怎么会不要你嘛。”然后笑笑,就不理会了。
如果此刻孩子继续哭,父母可能就会变得不耐烦,觉得孩子不懂事。
有:抱紧孩子,安慰孩子说:“宝贝,听到这样的话,你心里肯定很害怕,但是爸爸妈妈爱你,不会不要你。”然后会严肃的对开玩笑的人说:“请不要和我的孩子开这样的玩笑,他会真的害怕。”
分析:或许父母这样对开玩笑的人说话,有人会觉得不礼貌。可是比起孩子的心理状态,这点不礼貌并不算什么,一个明事理的人也不会计较这个问题。中国人有太多面子问题,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客体恒常性,或者早年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当周围人如此开玩笑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认为是真实的,他们会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他,感到很恐惧。或者父母说出不要他的话,对他来说如同生存受到了威胁,面临极大的恐慌。如果父母不能够用爱的语言和行为告诉孩子,自己爱他,不会离开他,孩子内在的恐惧可能就很难被修复,以至于总是觉得不安全,害怕分离,害怕被抛弃。
4
孩子哭泣
无:起初会安慰孩子,如果没有效果,可能就会失去耐心,转而会生气的对孩子说:“哭什么哭,就知道哭。”孩子继续哭泣可能就会被打骂。
有:蹲下来,抱着孩子说:“宝宝,为什么难过啊?”
孩子可能会说出自己的原因,进而父母可以理解到孩子需要,然后与孩子平等的去协商讨论。
分析:孩子哭泣是有理由的,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成年人在伤心难过的时候可能还会哭泣呢?如果孩子表达情绪会受到惩罚,可能会认为情绪是不对的,是不能表达的,因此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有的孩子无法体会情绪,这对个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哭泣的时候,作为父母应该先关注他的情绪,告诉他情绪的名称,教他识别情绪,然后去了解他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期待,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情绪没有好坏,表达的方法才有好坏之分。哭泣不是懦弱,只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