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实在是让人无所适从的。
一直坐着,屁股容易生疼。假使屁股耐得住寂寞,两条腿长时间不动,也是容易供血不足的,似乎是在演绎着“用进废退”。
一直站着,两腿容易酸。即使腿部经得起长时间的承重,腰也容易抗议。谁都不愿意长久受着压迫。
偶尔坐,偶尔站,偶尔走动,貌似可以解决腰以下的困扰,却又引出腰以上部位的困扰,脑子里总有“空空”的感觉。
不做点什么,浑身零部件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不做点什么,好像自己就被无聊“征服”了似的。被征服跟被奴役一样,让人感觉低人一等,那是不可接受的。总要做点什么来消磨这份头脑的“空档”,哪怕仅仅是为了消磨而消磨呢。
可是,一个苦恼却会引出另一个苦恼。
泡个茶,喝多了老跑厕所。嗑个瓜子,喉咙又容易发干。玩手机,容易眼花,还引得脖子和背部的酸痛。还是做点其他的吧。
有的人选择打牌,用打牌的“动脑”和牌友间的“算计”消耗这份空档。虽然坐久了也是口干舌燥,而一杯水放凉了都不记得喝,有众人的陪伴,总可以快快乐乐地度过一些时候。
有的人选择聚众喝酒,用酒精的麻醉,加上酒友们的互吹来消磨这份“多余”的精力。据说,有的国家清酒消费特别多,喝完酒躺公园或街上的不少,就是这样子。貌似还有人将这份“头脑空档”美其名曰“认知盈余”。照理,这算不得“认知”的盈余,充其量是精力无处发散,随机找个出口给消耗掉罢了。
奋发的人们是不屑于浪费自己的“盈余”的,因为压根儿没多少盈余。
工作,需要花费极大的心力才能越做越好。
生活,需要精心装扮,耗费的心力绝不亚于工作。
偶尔停歇,也是抱着“充电”的书本或者课程不放的。
人们也知道无聊的苦恼,那种感觉就像,大家同样拥有一栋房子,别人家是各种装修和各种漂亮家具,而你家只有空荡荡的白墙,其他什么都没有。关上门,外观其实差不多。只有进了门的自己,才能体会那种落寞。你还不能让别人进这个门,以免丢了貌似美观的外表的脸面。
人们也羡慕奋发的充盈,充盈的人们是可以成就一些功绩的,或者至少成就一定的进步,最不济也不必像自己一样止步不前。一段时间之后,差距是越拉越大的。
无聊的人们并不是愿意一直这么保持着,只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然而,旁观的人们是以为自己更清醒的,更看得清的:他们是烂泥扶不上墙!混吃等死!……
这样的评判,图个嘴快的居多,并无实际的用处。有甚者,类似的评判多了,当事人还可能破罐子破摔。那评判,简直又成“落井下石”的帮凶了。
每一种状态的出现,都是其来有自。不管是无聊的状态,还是有聊的模样,保持同样的状态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大脑皮层。进化了千万年的情绪脑有一个特点,是它喜欢让事物保持原样,所以它会抵制变化。
因此,当你每一次想起“要改变,该改变”,正准备行动,情绪脑就抵抗了。就像你一条腿下面绑着个大石头,你每往前走一步,都难如登天。
同时,当你多次重复同样的动作,很容易建立起一种倾向于自我重复的行为模式,人们称之为“凹槽效应”。
神经系统就好像一张记录磁盘,每次做出的动作,总会在大脑细胞中留下一点印象,就像一片叶子被风吹落到海滩的细沙上,留下丝丝痕迹。每次重复同一个动作,痕迹都会变深一点点。很多次类似的动作之后,更加清晰可辨的痕迹已成为凹槽,而我们的行动似乎会自动落入这条凹槽。
做研究的人们言语是客气的,我倒觉得“凹槽”不足以形容,当用“漩涡”更贴切。因为这个动作重复多次之后,会让人不自觉继续重复,而且越陷越深,就像漩涡卷着你,让你只能往里陷,不仅无法自拔,别人要帮忙都费挺大的劲。
神经系统中的凹槽越深,就越难克服旧的行为习惯。拼命摆脱深深的精神凹槽是个痛苦的过程,仿佛像是从中挣扎出来。但还有一种自然方法,不是从旧的凹槽中挣扎出来,而是直接开辞新的凹槽。正如火车从这个轨道跑到了那个轨道,车轮不再受原有轨道的约束了。
然而,好说不好做。形成新的凹槽,同样需要多次的重复。如何尽可能简单地行动,变成了我们苦苦探寻的突破口。
“宝岛辩魂”黄执中的建议是:简单,具体。他所举的一个例子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新加坡当年的总理叫吴作栋,吴作栋在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候讲话,他说我们新加坡要成为未来什么样的目标呢?每个公厕都要有纸,这是我们未来新加坡主要的努力方向。
国家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每个厕所都要有纸。你乍一听会不会觉得好笑?
可是你再仔细想想看,你以为这是小事情吗?不是,每个公厕里头都要有纸,它包含了教育,它包含了环境,它包含了经济发展,对不对?它绝对不是只有公园或者公厕管理处的任务,否则公厕管理处如果说总理这样讲,我要想办法落实,于是买了一大堆纸放到公厕里,那结果是什么?新加坡每个人家里都会有纸。
所以你看这里头,还有治安、观光,它是一个非常周密的东西,可是用一个很具体、很小的核心任务告诉你,你只要达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其他方面也会成长。
用“公厕有纸”切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人称其为“涟漪效应”,貌似还叫“多米诺骨牌效应”?总之,一个小动作持续做,是可能带动更多变化的。
改变一个国家,用的是“公厕有纸”这么简单而具体的切入点,改变你的行动习惯,是不是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