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如同所有社会交往过程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之中,一般来说,教学理论中探讨的教学的基本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的所有的教学活动,皆包容在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之中。
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特定风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行为关系,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之中进行的。因此,教学沟通中各种主体性角色的关系创造着各种主体的复杂的角色关系,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该网状关系与角色关系中拥有主体地位的教学的“集体性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学一般是被作为认识过程来把握的,它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为此,在许多场合中课堂教学的实践囿于这种传统的媒介功能理论而难以自拔。在“终身学习”理论中,知识的传递功能已从其原有的中心地位上被排挤出来,以各种信息为媒体的沟通功能,以及通过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换为指标的价值评价与判断功能,取而代之。基于此,在新的教学功能理论中,教学首先是被作为社会过程来理解的。教育者与受教者以大量的信息为背景,在教学中注重对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外学习的整合,这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教学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体---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现象。或者说,我们亦应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活动,即教学是语词的教学。这是因为:第一,教学,是个体发生的过程,它贯穿并涉透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一方面使得儿童获得通用语言与书面语言,从而为儿童的语言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它也为儿童自觉地使用作为认识工具与沟通工具的语词作出贡献,第二,教学,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抵都是以语言概括的数学内容为媒介进行的。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儿童习得有关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具有科学根据的社会见解和理念,以及知识、概念、价值和规度这些教学材科大都是经过教育学加工的专业文本。第三,教学,尤其体现并训练着一定的认知方式与沟通方式。教学与语词之间的结合使两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数学是不存在的”。应当指出的是,在这里强调语词的媒体功能决不是接斥非语言媒体的作用。从语言的本质出发,可以考察教学的社会维度,为人类本质能力之物化的语言,亦即人类本质能力之客体化的语言,是人类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媒体。当然,从另一方面说,正如教育史的经验所表明的,在教学中也存在过分突出语词的“语词主义”。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往往死记硬背作为概念的单词,却不理解词汇的内涵;忘却了语同与思维的关系、语词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识与价值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种表现。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作为拥有各自不同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前代与后代,作为成人与成长中的新代,作为各自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个人,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教有目标应为儿童的全人格形成而设定,即为儿童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面设定。因此“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其次,由于“儿童时代是语言学习的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目标应当是发展每一儿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基本的语言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