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很难跳出自身思维框架之外,
古人云“夏虫不可以语冰”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其思考力的疆界。
《腾讯产品法》一书中开场就带来了 5 种基础的思维方法,来回阅读了 3 遍,也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在工作中还需要在多加思考。
5 种最基础的 产品思维,依次为:
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演化思维。
查理·托马斯·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一样,面对问题时使用多种思维交叉验证,我们导出方案的质量和效率都将获得大幅提升。
第一节 本质思维:第一性原理
所有产品设计,说穿了都是在构建体系,然而只有了解这个体系本质上是什么,才有可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逆向构建。所以,产品设计者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就是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是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每次喂食前打开红灯并响起铃声,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红灯一亮或者铃声一响,不管有没有食物给狗,狗都会开始分泌唾液。
实际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心理机制,不仅作用于狗或人类的神经系统,也同样潜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
在心理学上不把这种模式称作条件反射,而是把它叫作“路径依赖”——在某条路上走得太久了,习惯成自然,于是就忘记了最开始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看到任何一样东西,都清楚地意识到,它背后站着无数个设计者,没有“本来就该是那个样式”的产品。
在物理学领域,这种思考方式被称作“第一性原理”。意思是 “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
实践第一性原理最佳方式:连环追问法。
例如:
“他们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这种设计基于当时的何种前提条件?”
“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从问题源头进行思考的意识,好的设计者能够把这种意识纳入所有思考过程。
第二节 相对思维:日观与阴影
很多人都知道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最喜欢的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的解读(不忘初心、空杯心态)
所有事物在进入我们的观察视野时,常常被提前预设了主次。被光照亮的那部分被看到了,所以是“主要的”,没被光照到的阴暗面是“次要的”。
为了突出一个东西是明亮的,不一定要不断加强它的亮度,把这个东西周围的环境不断加强它的亮度,把这个东西周围环境调得更暗一些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常常把这种思考的方式叫做“逆向思维”。
不过没有预设的前提,就没有“正向”和“逆向”的区分,因为两种视角是“平等”的。主和次是相对而言的,并且不是固化的,而是动态可变的。偶尔换一个角度,就会很不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对思维”。
光和阴影也就对应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关系和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位置也要随之调整。比如手机QQ就是分析微信的客户群以通用性兼容性为主,不能过度倾斜,定位聚焦年轻化,个性化,趣味化并推出满足与PC侧场景联通需求的全新产品。
事实上,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 unger)就曾在演讲中提到过,“几乎四分之三的商业广告都是完全依赖巴甫洛夫理论在起作用”
很多产品设计者和营销者因为深刻意识到条件反射、路径依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从这一点出发逆向思考,发现了这一心理效应能为产品的营销和传播带来巨大价值。
简而言之,合格的产品设计者一定是思考者,而思考者不会是二元论者。
第三节 抽象思维:大圣的火眼金睛
具象是关注色彩、交互样式,路径,流畅性,是体验。抽象关注产品骨骼,架构,产品功能之间关系,交互路径,设计理念、看懂它切入的格局。
在产品中,如果我们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到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因此,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先分类、再提升视角的过程。
产品人在实践中磨砺,最高境界就是拥有一对大圣的火眼金睛。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换到“肉眼”模式看体验。这种在“设计专家型”视角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在腾讯内部被认为是产品经理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第四节 系统思维 镜中变色龙
反馈系统模型是所有产品最基础的抽象模型。我们常说的产品框架设计本质上都是在设计反馈。
“系统思维”连贯性的看一个产品,把产品当做一个模型,梳理产品中的各种反馈带来的影响变化,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反馈能起到抑制或约束的作用,也能起到扩大或者加强的作用。
第五节 演化思维:自下而上的设计
为什么互联网创业公司真正能活下来、活得长久的并不多?为什么腾讯愿意浪费内部资源,提倡内部团队PK的“赛马机制”?
“演化思维”可以解释,比如,《精益创业》告诉我们要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用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去验证假设,滚动前进。
“演化思维”是一种位于产品思维积木堆顶层的思维,需要深入理解“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四种思维后,再来运用它,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演化思维”是五种思维的顶端,演化无处不在。
案例1:一只从小被猫粮饲养、没有机会跟妈妈学习猫族特有技能的猫,随着不断长大,依然展示出了和其他猫咪一致的特性:蹦得高,拥有强大的夜视能力,对动态、毛茸茸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显然,这些特性是它“天生”自带的,就像北极熊在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必须要长出厚厚的毛来御寒一样——这是上一代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核心能力。DNA本质上是记录某种“能力”信息的载体。
案例2: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如果放到今天的语境下,严复先生翻译时使用的“天择”一词恐怕值得斟酌,因为由老天来选择的说法并不符合达尔文本意,原文是“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直译为:不是最强的物种存活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存活下来,而是最能适应的物种存活下来)”。
由老天选择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而真正的演化、真正高明的设计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
一个产品能否“存活”下去,我们还需要“反脆弱” 思维的应用,有生命力的产品,随着环境的变化也能随着迭代,调整改变。每次的迭代是在当时环境下寻找最佳存活路径的结果。
产品的初始阶段,以最小可行性产品原型以小成本获取大可能。成熟阶段,整体产品体系的稳定性及重点产品架构的稳定性,通过考验整体布局,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产品承担不同的任务目标,是企业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继续往前延伸,如何让一个产品架构有扩展性,符合演化目标?
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变化。
极简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它是设计的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的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
好框架,在每个阶段提现出来的核心任务就一个。选出最主要任务,聚焦再聚焦。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务后再收纳起来,有弹性。
例如: 演化思维运用很好的是运动类应用Keep。Keep由提供单纯的健身训练教学这一核心功能起步,演化拓展到跑步、骑行等运动领域。但是,在它刚推出跑步功能时,只是在首页左上角开辟了一个入口。框架重心依旧落在健身训练的主题上。直至最新的4.0版本,才将跑步和骑行提到了与训练并列的位置上。
在产品版本演化中,糟糕的框架设计会让用户感觉“每次改版都在推倒重来”,而好的框架给用户的感觉是“没怎么变,但功能推陈出新,很有节奏感”。
事实上,在可演进的框架背后,藏着设计心理学的逻辑。人的思维特别奇妙,它认知事物时,遵循一种树形结构。比如我们常见的思维导图就是如此。主体枝干不多,每个展开去看,枝节可以蔓延触及很深的地方。但如果你在每个部分均衡用力,虽然思路清晰,但容易失去焦点。这样的框架很容易让它的读者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会像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似的无从选择。所以,从抽象层面上说,好的框架和重点突出的思维导图相似——重点清晰,并且能够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