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意逃废债影响恶劣,监管层多部门以及执法部门纷纷重拳出击着力剜除这颗毒瘤,全力维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恶意逃废债可谓是金融行业面临的一个顽疾,在今年的两会上,"打击恶意逃废债"作为稳金融的重要手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业内分析认为,尽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打击逃废债只是以寥寥数字表述,但是其背后的却另有深意。一方面,逃废债现象猖獗,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诚信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逃废债现象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一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工作有着指导意义,这意味着打击逃废债也将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实,为有效遏制打击逃废债,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形成合力,对老赖们进行对维度打击。行业间不仅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国家也将网贷失信人员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部分"老赖"遭到震慑
一直以来,老赖们利用漏洞,对网贷平台、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机构进行"薅羊毛"。甚至老赖们还将此职业化,在同一时间去某一平台进行借贷,老赖们相互间也会交流反清收经验,甚至自发组织加入反清收联盟,意图逃避清收,给各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大多数老赖都会抱着这样的心理不断地去平台借钱,然后想法设法恶意逃废债。
随着监管对恶意逃废债的惩戒逐渐加码,逃废债情况正在得到有效管制,不少恶意逃废债人群已经主动"自首"。
以某投诉平台为例,有借款人称在某一现金贷平台借款,长时间不还钱后征信报告显示已逾期。借款人惧怕征信报告上的污点,通过投诉平台反映"联系不上平台,还款也不知道往哪里还,只希望平台赶紧联系还款"。
主动还款的老赖并非个例,深圳中级人民法院近日曾公布一个案例,由于法院将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信息曝光,将其"失信"行为及"失信"信息推送到其住处附近用户的手机上并进行重点推送。被执行人在浏览网站期间发现自己欠钱不还的行为被周边人广为知晓,瞬间觉得无脸见人,终于,迫于舆论的压力,主动偿还所欠全部款项。
打击逃废债行动开展至今,随着一步步推进失信人员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的建设,已经有多名被执行人迫于压力主动还款。可以预见到,随着全国各地打击逃废债力度逐步升级,失信行为人的生存将更加艰难。相信不久之后,老赖们都会乖乖的主动把钱还上。
回顾我国网贷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大问题。首先,网贷发展伊始未对门槛进行设置,导致一些不具备借贷能力的机构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名义,大肆扩张,甚至经营金融诈骗业务。
其次,网贷行业一直没能被放在“台面上”讲,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更没有与网贷行业相适配的法律法规。政策真空导致风险蔓延,部分网贷机构存在虚设概念,设立资金池,涉足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卷款跑路等乱象。
评价一个行业是否健康、模式是否成熟,用户和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是一项重要参考。网贷行业发展十余年,出借人和借款人对网贷的风险认识依然不足,出借人认为平台合规能保本,借款人认为网贷属于高利贷无须还。
缺乏本息保全的机制,以及面对下沉市场的风控能力,网贷行业本身就暗藏巨大风险。如今,监管介入,网贷清退、转型分流,借款者却仍以利息过高为由,选择与网贷机构对抗到底。
为了强化坏账处置力度,保证清退工作顺利进行,尽可能收回贷款,监管、法院、公安、网贷机构正联手全力打击恶意逃废债及老赖群体。其中,微贷网等机构被立案调查,警方直接参与资金回收,恶意逃废债者将面临冻结银行卡等资金账户的风险。
达飞、宜信等传统老牌机构也采取催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及地方互金协会逃废债黑名单等手段,甚至还通过法律途径对逃废债群体发起诉讼,直至将逃废债人员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网贷借款人在被上征信、仲裁之后,继续采取拒绝还款的策略。他们一方面认为平台停止运营,就无需还款;另一方面借助信贷利率下行趋势,联合反催收抵抗。
部分网贷平台被逃废债群体抱团围攻,背后原因可能涉及平台运营不合规问题,特别是综合息费高、收费通道多、砍头息等附加费用。
金融市场中的网贷荒蛮故事,即将画上句号。2020年8月14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贷平台监管经历了很痛苦的阶段,现在走到了根本性的转折。专项整治工作可能年底就会基本结束,转入常规监管。
目前,已有20余省市相继宣布全部取缔辖内网贷业务。2020年11月6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经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目前的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妥善处置存量债权,成为网贷平台顺利清退的首要条件。对于存量债权问题,监管层已明确表态:只要出借人的资金有一线希望,监管会配合公安等执法部门追查、清收,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最大的程度偿还投资。
请网贷平台各借款人,主动履行还款义务,及时归还借款本息,恶意逃废债行为不可取,网贷并非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