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奥普拉说,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听过很多名人事迹,他们在独处的时间,创造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
亨利·戴维·梭罗,他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独处时光,回归本心,亲近自然,在独处中对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写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陶渊明,田园诗派之鼻祖,隐居生活的代表人物;
还有物理科学家牛顿,美术鬼才梵高,达·芬奇,探索大陆的哥白尼,音乐天才贝多芬,他们都是独处的天才代表。
独处使他们能够深深沉浸在内心丰盈中,继而忘我投入创作,成就自己。
最近读了《独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这本书极具哲理,是日本作家,也被称为孤独达人的诸富祥彦所著。
诸富祥彦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院教授,同时还是日本超人心理学会会长,临床心理学医生以及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心理咨询师。
他一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事业,曾出版过《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真正的大人”的心理学》等多部作品。
一 、独处不等于孤独
开篇就对独处与孤独这两个概念进行讲解,独处并不等于孤独。
书中将独处划分了三个层面。正如周国平曾说,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第一层是非选择性孤独。指被动遭受独处,例没有伴侣、没有知己,是受生活所迫导致,是一种忍耐状态的独处,具有自厌性。
第二层是选择孤独。指认清现状,享受独处的人,将这段时间视为闲暇,是一种接纳状态的独处,具有自怜性。
第三层是深刻孤独。指主动选择远离喧嚣,在静默中直面内心,探索真实自我,是一种积极状态的独处,具有自足性。
书中最为推崇第三层,来自于心灵深处独处,它既是由主观选择的,更是一段看到内在,与自己深度联结的状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向内求,向内看。去察觉当下内心的想法、念头与需求,是最真实、最深入的一场沉浸式自我沟通。
二、独处是和自己在一起
书中有很多引发思索的观念,如第一篇章的“人生要懂得”绕道而行“,这篇内容告诉我们,生活不要陷入循规蹈矩,就如在书店选书,不经意间翻开一本书,或许会带了另一种生活的启发与灵感。
要学会去感受生活中“绕道而行”所遇到的事务,去品味这生活的闪亮点,倾听内心声音,形成内心的基石。
当下的人们欲望和需求总是在不断的扩展,想要身体健康,想要生活富足,想要精神丰盈,从物质到精神,无一都有渴求。
在这些大量涌入的渴求里,往往顾不上细想,甚至没有考虑清楚,当下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现在处处都在提成长,谈学习,说改变,人的内心是浮躁不安的。
而这个时候的行动都不是基于内心的需求,而是被推动着,裹挟着。
你在做出这个举动的时候,只是看到他人如此,生怕自己落后,唯恐被时代所甩下,就一直跟随。
可是,你的内心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唯有你自己想清楚,才能更通透的生活。
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光,好好感受内在,在流淌的时光中,细细倾听内心的声音。
因为,独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三、独处拉开成功的差距
独处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生命中的一些泉源必须在独处时才能获得开发。
有这么一句话,成长中拉开差距的,就是独处的时光。
,
书中提到一个内心自由。对享受独处的人,精神成熟度高,更能在生活中达到一种自由舒展状态。
会更懂得顺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拥有随时转换内心的频道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达到更自由自在的状态。
学会独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人生,活出自在自由的生活。
因为,“自由藏在独处的清欢里“。
四、独处是幸福的条件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这句话出自歌手阿桑的歌曲《叶子》,也是泰戈尔的诗选。
这个世界上的孤独并不相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是每个人的课题,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己独处。
想起那个曾经唱着“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就这样一直孤单的”的刘若英,如今她的婚姻成为幸福的楷模。
在采访中,她曾说,她们家有两个书房,她的幸福秘笈是,她和先生都保留各自拥有孤独的自由。
独处是特立独行缺不被孤立的魅力;
独处是与世无争却有迹可循的野心;
独处是我行我素却稳扎稳打的韧性;
独处,是为了看见自己,沉浸式做自己;
独处,是为了活好自己,活出人生丰盈;
独处,是为了享受自由,汲取内在力量。
独处是一种选择,选择独处,就是选择不迁就、不迎合,遵循内心而行。
就如书中古尔德所说,独处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今后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享受独处,追寻内心的自由,看云卷云舒,赏花开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