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年,已经很少发朋友圈了。即使是发了个人动态也很快会设成私人可见。
数了一下,4月发了8条,5月发了4条,应该算是少的吧。
发朋友圈还要设置分组,其实我是不喜欢的,为什么要在朋友圈搞得自己那么人格分裂。每个个体都有多个层面,可能是工作,可能是美食,可能是趣事,可能是感慨,这才组成一个人。
而我的标签大概就是无聊,因为我不怎么发朋友圈。
既然选择在一个公开的社交媒体上玩,就是认同它的规则,通过公开的形式“分享”出来。那这就跟你平时难过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哭是不一样的。做了,就要认。要做,就自己过滤,挑选,什么想发,什么不想发。何需通过分组这么麻烦呢。
所以我无力地对抗,我不发。对抗工作对于微信的依赖,对抗朋友圈需要发工作而对于我内心的侵蚀感,我赌气似的做的无奈的反抗。而且,加的工作伙伴越来越多,对于朋友圈的安全感越来越低。既然无法生产出足够主流的有趣内容,也不想做一个总是在公共场合无病呻吟的人,渐渐的我就不发了,慢慢地也成了习惯。
或许也是个人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也可能说明我本来朋友就不多,也不懂得经营,索性做一个小透明。
所以自从知道了这个功能,我很欣喜地去设置了。
有个在朋友圈发表了言论,说你们这些设置的人以为你的朋友会多在意你吗会去主动翻你的朋友圈。
是啊,我这种小透明,只想静静地维护自己的信念,生活,还有我内心的秩序。是我选择在朋友圈里主动消失。
朋友若是想要看到我的动态,还是可以在朋友圈的时间线里找到,那只要我未屏蔽ta,ta未屏蔽我。个才是最新鲜的我,而过去的我,如果是朋友,那就存在我们共同的回忆里面不是吗。
我的生活并不精彩,没什么特别想分享的。再说了,真正想了解一个人,有话直说,聊就是了,朋友圈说不定有很多细心挑选过后的假象。如果我有什么想说,什么想做,我会直接找你,犯不着用这种方式去维持“人脉”,何况我也不擅长。
面对微信里面涌入的“好友”,三天可见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只不过我朋友圈发得少,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
有啥想说的,工作的朋友的生活的,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