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览
JavaScript
- 函数作用域、块级作用域
- 变量提升、函数提升
CSS
- 新增属性transition
学习内容
(1) 函数作用域
函数作用域的含义就是属于这个函数的所有变量可以在整个函数的范围内使用以及复用。
在没有块级作用域出现的时候我们时常会使用函数作用域来包裹「隐藏」一些代码,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隐藏一些代码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在《你不知道的JavaScript》(上)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为什么“隐藏”变量和函数是一个有用的技术?
有很多原因促成了这种基于作用域的隐藏方法。它们大都是从最小特权原则中引申出来的,也叫最小授权或最小暴露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软件设计中,应该最小限度地暴露必要内容,而将其他内容都“隐藏”起来,比如某个模块或对象的API设计。
我们来看一段代码是如何体现最小暴露原则的:
function doSomething(a) {
b = a + doSomethingElse( a * 2 );
console.log( b * 3 );
}
function doSomethingElse(a) {
return a - 1;
}
var b;
doSomething( 2 ); // 15
上述代码的前提是函数doSomethingElse以及变量b仅被doSomething使用,那么将这两个部分完全暴露在全局作用域中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无法保证全局作用域中是否会有代码覆盖或者影响这两个部分的值。所以遵循最小暴露原则的做法,最佳实践应当是:
function doSomething(a) {
function doSomethingElse(a) {
return a - 1;
}
var b;
b = a + doSomethingElse( a * 2 );
console.log( b * 3 );
}
doSomething( 2 ); // 15
我们已经知道,在任意代码片段外部添加包装函数,可以将内部的变量和函数定义“隐藏”起来,外部作用域无法访问包装函数内部的任何内容。
根据上述这段话,我们可以实践一下:
var a = 2;
function foo() {
var a = 3;
console.log(a); // 3
}
foo();
console.log(a); // 2
虽然foo函数提供了一层很好的隔离,但是这样的做法未免稍显笨拙,且每次需要声明一个函数去污染全局作用域,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JavaScript提供了一种方法:
var a = 2;
// 立即执行函数
(function foo() {
var a = 3;
console.log(a); // 3
})();
console.log(a); // 2
立即执行函数(IIFE)为中间的变量a初始化创建了一个独立于全局作用域的函数作用域,隔绝了内部与外部的两部分不同用途的变量a声明。有时候也可以换一种写法(function() {}())
,这两种写法在功能上完全一致。
在了解了立即执行函数造成了隔离效应之后,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里写法上的细节,这里的立即执行函数拥有一个函数名foo
,那么这是一个真正的函数声明吗?我们来做个测试: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我是一个立即执行函数');
})();
console.log(foo); // guess what? 这里打印foo会返回一个引用错误,foo is not defined
上面代码的执行结果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立即执行函数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函数声明,第一个括号中的内容相当于是一个函数表达式的声明,使用括号去包裹获取到该函数体,然后由第二个括号进行执行,完成一整个函数声明执行的过程。
函数声明和函数表达式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它们的名称标识符将会绑定在何处。比较一下前面两个代码片段。第一个片段中foo被绑定在所在作用域中,可以直接通过foo()来调用它。第二个片段中foo被绑定在函数表达式自身的函数中而不是所在作用域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foo函数内部去访问foo,但是不可以在外层的作用域中借助函数名称去访问,做个小测试: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foo', foo); // foo ƒ foo() { console.log('foo', foo); console.log('test') }
console.log('test');
})();
关于匿名函数表达式和具名函数表达式
因为function()..没有名称标识符,这种写法被称为匿名函数表达式。函数表达式可以是匿名的,而函数声明则不可以省略函数名——在JavaScript的语法中这是非法的。虽然这样写显得简洁快速,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缺点:
- 匿名函数在调用栈中不会有具体的函数名称,这让调试变得困难
- 如果没有函数名,在需要引用函数自身的时候只能借助过期的arguments.callee
- 代码的可读性变得比较差
关于调用栈再多说两句,对比下面两段代码的运行结果就能很明显看出具名和匿名的差别:
// 具名
setTimeout(function fn() {
console.log('I want 1 second');
}, 1000);
// 匿名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I want 1 second');
}, 1000);
调用栈内容:
(2) 块级作用域
块级作用域其实就是词法作用域,我们的代码写在哪,就会在哪里执行,这更符合我们的编程习惯。我们常说的块包括函数内部 和 {}之间的部分。为了实现块级作用域,ES6使用let以及const来代替var声明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两段代码来进行对比:
// var声明
var x = 1;
{
var x = 2;
}
console.log(x); // 输出 2
// let声明
let x = 1;
{
let x = 2;
}
console.log(x); // 输出 1
提到块级作用域就不得不提到一道非常经典的面试题,下列代码的打印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var arr = [];
for (var i = 0; i < 10; i++) {
arr[i] = function () { console.log('current', i) };
}
arr[0](); // 10
arr[1](); // 10
arr[9](); // 10
答案很简单,最终i是10,所以arr数组中的函数打印出的内容都是10,但是为什么呢?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借助var声明i变量时,只会声明一次,后面不断自增1,所以当循环结束时i变量指向的值已经变成了10,而arr中的函数们只是简单指向了i变量,那么这时候i变量是10就打印出10了。回想前面的函数作用域的隐藏功能,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函数作用域形成的隔离作用改写这个例子以得出我们希望的结果:
var arr = [];
for (var i = 0; i < 10; i++) {
(function(i) {
arr[i] = function () { console.log('current', i) };
})(i);
}
arr[0](); // 0
arr[1](); // 1
arr[9](); // 9
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借用了闭包,如果我们将匿名的立即执行函数改成具名的,并且打印出其参数,就可以得到arr每一个函数对象的作用域链,从而得知其中的原理,代码如下:
var arr = [];
for (var i = 0; i < 10; i++) {
(function foo(i) {
console.log('foo的arguments', foo.arguments);
arr[i] = function () { console.log('current', i) };
})(i);
}
arr[0](); // 0
arr[1](); // 1
arr[9](); // 9
在加上立即执行函数的包裹后,arr中的每一个函数的作用域链都增加了一层立即执行函数的AO,并且立即执行函数上下文中的AO包含当前i的值,所以arr中的函数不会再向上(即全局上下文)查找,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此处。
(3) 变量提升
根据MDN的一段描述,我们可以将变量提升理解为:
从概念的字面意义上说,“变量提升”意味着变量和函数的声明会在物理层面移动到代码的最前面,但这么说并不准确。实际上变量和函数声明在代码里的位置是不会动的,而是在编译阶段被放入内存中。
然而随着JavaScript的标准不断更新,一些旧的规则已经不再适用,比如变量提升在let/const出现之后就开始显得没有那么值得关注了,当然在var时代它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我们就基于let/const以及var这两个时代背景去阐述一下变量提升的前世今生。
以下示例来自https://www.cnblogs.com/liuhe688/p/5891273.html
下面的代码中,我们在函数中声明一个变量,但是函数声明是在if语句块中,第一次访问该变量却是在if判断括号中
// var版本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if (!foo) {
var foo = 5;
}
console.log(foo); // 5
}
hoistVariable(); // 不报错,正常打印出5
// let版本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if (!foo) {
let foo = 5;
}
console.log(foo); // 5
}
hoistVariable(); // 报错 d is not defined.
在var时代,预编译阶段结束后,代码中的某一个作用域中的变量声明会被提升到作用域的前端,比如上面var版本的代码在预编译后会变成: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var foo;
if (!foo) {
foo = 5;
}
console.log(foo); // 5
}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但是为什么let版本会报错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let时代出现了块级作用域并禁止了变量的提升,那么在一个变量声明之前去访问它,内存中并不能找到该变量,就自然会抛出一个变量未声明的错误。
接下来再看一个例子:
// var版
var foo = 3;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var foo = foo || 5;
console.log(foo); // 5
}
hoistVariable();
// let版
let foo = 3;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let foo = foo || 5; // 报错,禁止在foo变量初始化之前就去访问
console.log(foo);
}
hoistVariable();
上面let版本的报错似乎不太常见,相关的内容可以参考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JavaScript/Reference/Errors/Cant_access_lexical_declaration_before_init。为啥会出现这么一个错误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叫做「临时性死区」,所谓的临时性死区就是被let声明的变量在其声明未被执行之前的区域都称为临时性死区,举例如下:
function tempDeadZone() {
console.log(foo); // undefined
console.log(boo); // ReferenceError, Cannot access 'boo' before initialization
var foo = 5;
let boo = 1;
}
tempDeadZone();
上述代码中,在let boo = 1;
之前的区域都算是boo变量的临时性死区,在临时性死区访问boo变量时boo的声明还未被执行即初始化尚未完成。了解了临时性死区之后,let不存在变量提升这个结论瞬间就变得水到渠成。
此外,let时代还出现了一个概念——块级作用域,这在var时代是没有的,下面这段代码就充分说明了块级作用域对变量提升的影响:
// var版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var foo = 3;
{
var foo = 5; // 这里的花括号写与不写结果是一样的
}
console.log(foo); // 5
}
hoistVariable();
// let版
function hoistVariable() {
let foo = 3;
{
let foo = 5; // 在let时代,花括号就意味着块级作用域
}
console.log(foo); // 3
}
hoistVariable();
上述代码中,let版本中的花括号包裹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hostVariable函数自身作用域中又包了一层内部的作用域,根据前面我回顾过的作用域访问顺序,很明显,外部作用域是不能访问内部作用域的,那么花括号中的let foo = 5
对于外层的let foo = 3
不会造成重复声明或者是值覆盖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最后结果是3而不是5的原因。
(4) 函数提升
所谓的函数提升,也就是在函数声明之前就去调用函数,例如下面这段代码: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foo(); // output: I am hoisted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I am hoisted');
}
}
hoistFunction();
引擎把函数声明提升到了当前作用域的前端,换种明了的写法就是: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I am hoisted');
}
foo(); // output: I am hoisted
}
hoistFunction();
如果出现多个相同名称的函数声明,那么最后一个会覆盖前面的,例如: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I am hoisted');
}
foo(); // output: I am hoisted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I am hoisted again');
}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 is the third time that I am hoisted');
}
}
hoistFunction(); // 'This is the third time that I am hoisted'
函数的声明方式实际上不止上述这一种,还包括匿名函数表达式以及具名函数表达式,这几种方式在函数提升上面是有一些差异的。
先看一个简单的示例:
hoistFunction(); // TypeError, hoistedFunction is not a function
var hoistedFunction = function () {
console.log('hoisted first time');
};
其实上述的匿名函数表达式就相当于是一个变量声明,换一种写法就是:
var hoistedFunction; // 此时的hoistedFunction 被初始化成了undefined
hoistedFunction(); // 误将undefined作为函数调用会报TypeError
hoistedFunction = function() {
console.log('hoisted first time');
}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稍微复杂的示例,如果将函数表达式和函数声明混写会发生什么呢: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
foo();
var foo = function() {
console.log('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
foo();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
foo();
}
hoistFunction();
结果输出是:
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结果呢?我们可以站在编译器的角度来看一下上面那段代码,首先var foo
会被提升,其次function foo() { ... }
整个函数声明也会提升,那么形成的结果就会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
// 被提升上来的foo函数表达式声明
var foo;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
foo(); // 此时调用了函数foo,且同时存在一个值为undefined的变量foo
foo = function() {
console.log('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 // 将已经声明过的foo初始化为function () { console.log('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
// 以下两次调用都是指向上面这个匿名函数的foo变量
foo();
foo();
}
hoistFunction();
那如果我们再绕一圈,将上面代码中的函数声明和函数表达式对换位置,又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
foo();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
foo();
var foo = function() {
console.log('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
foo();
}
hoistFunction();
先给出结果:
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照着之前的思路再来整理一遍代码,将其写成预编译后的格式:
function hoistFunction () {
// 被提升的部分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
var foo;
// 两次调用foo,打印出两个"这是第二个foo声明"
foo();
foo();
foo = function() {
console.log('这是第一个foo声明');
};
// 调用指向上面匿名函数的foo函数变量
foo();
}
hoistFunction();
(5) 哪个提升优先级更高
那到这里,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变量提升和函数提升里,哪一个级别更高?我们来看一段代码:
function testHoistLevel() {
var foo = 123;
function foo () {
console.log('foo');
}
console.log('当前的foo', foo);
}
testHoistLevel();
猜测结果是什么呢?打印出来的结果是函数还是123呢?先看一下结果:
结果很让人惊讶,居然是123,难道函数声明会被提升到变量声明的前面?此时还是不够明确,那我们可以对函数声明和变量声明对换位置试试,代码如下:
function testHoistLevel() {
function foo () {
console.log('foo');
}
var foo = 123;
console.log('当前的foo', foo);
}
testHoistLevel();
运行结果:
两次的运行结果完全一致,但是我仍然还是有些疑惑,因为下面还有这几类情况将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了:
// 第一种
test(); // 'test func'
function test() {
console.log('test func');
}
var test = 123;
// 第二种
function test() {
console.log('test func');
}
test(); // 'test func'
var test = 123;
// 第三种
function test() {
console.log('test func');
}
var test = 123;
test(); // TypeError test is not a function
// 第四种
var test = 123;
function test() {
console.log('test func');
}
test(); // TypeError test is not a function
// 第五种
var test = 123;
test(); // TypeError test is not a function
function test() {
console.log('test func');
}
// 第六种
test(); // 'test func'
var test = 123;
function test() {
console.log('test func');
}
我们可以站在预编译的角度去试想一下代码的结果,顺便我会在这里给出预编译后这六种情况的代码(代码均为简写,主要观察代码编译后的顺序):
// 第一种
funciton test() { ... }
var test;
test();
test = 123;
// 第二种
function test() { ... }
var test;
test();
test = 123;
// 第三种
function test() { ... }
var test;
test = 123;
test();
// 第四种
function test() { ... }
var test;
tets = 123;
test();
// 第五种
function test() { ... }
var test;
test = 123;
test();
// 第六种
function test() { ... }
var test;
test();
test = 123;
在看了上面那么多例子之后,我又翻了很多资料,后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
- 在提升的优先等级上,函数声明比变量声明高,所以最终预编译的结果函数总是在变量前面
- 当变量标识符和函数标识符同名时,变量仅仅是声明了而没有被赋值,即该变量并未指向任何有意义的值,但是函数声明却已经完成了所有步骤等待执行而已,所以如果在获取标识符之前,我们完成了对变量的赋值,那么变量一定会覆盖函数声明,相反如果我们并未对变量赋值,那么我们获取到的就会是函数声明(此处结论参考了stackoverflow上的一个回答)
(6) 为什么要有提升?
在看了一些文章后,关于提升出现的原因,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 良好的容错性
- 声明提升可以提高性能
根据师兄的博客中提到的设计初衷,变量提升是人为实现的问题,而函数提升在当初设计时是有目的的。
关于变量提升的设计初衷:由于第一代JS虚拟机中的抽象纰漏导致的,编译器将变量放到了栈槽内并编入索引,然后在(当前作用域的)入口处将变量名绑定到了栈槽内的变量。换句话说就是,在刚进入当前作用域时,将当前作用域中所有的变量声明也就是
var xxx
这样的字眼,全部提升到当前作用域的前端,然后为其赋一个初始值undefined,结束这项工作后就开始逐行执行。
关于函数提升的设计初衷:Brendan Eich很确定的说,函数提升就是为了解决相互递归的问题,大体上可以解决像ML语言这样自下而上的顺序问题。
(7) 最佳实践
无论是变量还是函数,遵循先声明后使用的规则。既然有会发生变量提升的关键字,那么有没有用不会发生变量提升的关键字呢?答案是肯定的,我搜集了一下,罗列如下:
- 变量/函数赋值
-
const
以及let
声明 -
class
声明 - 代码块
- 函数调用
(8) 新增属性transition
CSS transitions 提供了一种在更改CSS属性时控制动画速度的方法。 其可以让属性变化成为一个持续一段时间的过程,而不是立即生效的。比如,将一个元素的颜色从白色改为黑色,通常这个改变是立即生效的,使用 CSS transitions 后该元素的颜色将逐渐从白色变为黑色,按照一定的曲线速率变化。这个过程可以自定义。点击此处查看transition浏览器兼容表。
通常将两个状态之间的过渡称为隐式过渡(implicit transitions),因为开始与结束之间的状态由浏览器决定。
CSS transitions 可以决定哪些属性发生动画效果 (明确地列出这些属性),何时开始 (设置 delay),持续多久 (设置 duration) 以及如何动画 (定义timing function,比如匀速地或先快后慢)。
能使用过渡的属性是会发生变化的,且已经存在一个可使用过渡的属性列表,该列表还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开发中应该时刻关注该表格看当前使用的属性是否仍支持使用过渡。
回到transition属性本身的使用,transition
属性是 transition-property
,transition-duration
,transition-timing-function
和 transition-delay
的一个简写属性。具体属性写法和简写写法可以参考下面这两段代码:
// 简写写法
transition: margin-right 1s ease-in-out .1s;
// 具体属性写法
transition-property: margin-right;
transition-duration: 1s;
transition-timing-function: ease-in-out;
transition-delay: .1s;
看起来,过渡某些方面和动画很像,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如果需要重复触发只能选择animation,而过渡仅仅为了柔和两个状态的切换过程,不使其显得突兀。介绍完使用方法,不立刻用起来就显得这篇文章像是在纸上谈兵,所以我写了一些过渡的小demo。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