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教育主管部门邀请参与全省生涯咨询典型案例评审,来自全省几十所高校的同仁们共计提交了196份典型案例。任务光荣且艰巨,伏案五天,每天不少于十小时,终于赶在截止日前提交了评审意见和分数。于我而言,与其说是评审,不如说是学习。除去本校提交的10份案例需要回避,余下的186份案例逐字逐句拜读,留给我深刻的启示和无尽的反思。
先说案例的分布情况。最多的高校提交了14篇,10篇8篇的也不在少数,1篇2篇的也有,没有参与的学校也有不少。部分老师一人提交2篇,积极性非常可贵。师范院校普遍比较优秀,有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的高校质量较高。
再说案例的聚焦热点。案例选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关注大学适应、学业规划、专业选择、升学深造、实习实训、职业规划中的常见问题。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有一个或感人、或惊喜、或忧愁的故事,也有一个或一群兢兢业业的职业咨询师。196个案例中,绝大多数为辅导员身份兼任生涯咨询师,大约有3-5个案例为专业课教师撰写,教书育人完美融合。
又说案例的专业程度。非常可喜,绝大多数咨询师们非常善于运用生涯咨询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引导来访者探索自我,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这本身就是咨询的使命所在。兴趣岛、MBTI性格测试,生涯决策平衡轮、SWOT、STAR理论等均被咨询师关注并恰当地运用到咨询过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还说案例的启示深刻。咨询师的咨询过程本身既是助人自助,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于来访者、于自己都是一次深刻的探索过程。有很多深刻的咨询启示,比如咨询师是来访者的镜子和陪伴者,来询者是有力量的;咨询师是人的专家,来访者是问题的专家,他们本身就带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所有能力;咨询师要克服替来访者给建议的冲动,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生涯咨询的目的就是要促成来询者的自我反思,让来询者找到自己当下的需要,而不是替代性地给予答案;咨询并不是要给对方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和生命历程相连的复杂过程,所以答案不是外在的,而是在来询者的心中;咨询师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在学生能自渡时做到陪伴,不能自渡时提供一些理念、方法和工具,帮助来访者找到他自己心中的答案。
最后说说案例背后的担忧。有不少于70%的案例都是在考研、考公和就业中纠结难以决策,通过自我探索最终几乎都决定要选择体制。背后的原因方方面面,有家庭的期望,自己的价值,伴侣的愿景、社会的因素等等,即使眼前决定读研,目标依然是为了更有优势地考编,甚至有一位985高校核动能专业的博士生(女)也把目标定位于家乡的公务员。难怪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商机也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封闭式、高价钱的考编培训班,考霸、面霸已不足为奇,不就业等考编也成为了学生的新时尚。很担忧高校毕业生都去考编,社会该如何运转?非编制的行业如何生存?编制为什么如此吸引人?编制会不会过剩?都想当公务员,那谁来当建设者?(不排除公务员也是建设者)对公务员趋之若鹜的背后隐射出的是什么心态?对权力的向往?对稳定的追求?对地位的期盼?但愿我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跳过咨询案例本身来看,生涯咨询师的成长、本土化生涯教育的推进、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