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为老师该何去何从?
文/郭强
近十来年,各种各样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各领风骚几年。为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很多老师和专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的探究。流行过的模式其实有很多的雷同性,甚至有些模式仅仅就是“新瓶装老酒”。这些模式无外乎强调学生自主,凸显课堂活跃的气氛,展示小组合作,呈现师生互动......表面看来,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好像解放了教师。其实细心观察,学生的展示太过程式化,教师的课堂结构在模式的指引下千篇一律。这样的模式,是否真正的能构建好的课堂呢?
不可否认,模式的创造者付出了很多心力,大多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包容全部学科共性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每个教师都会很快的对教学工作上手操作,以致熟悉熟练。但也正是任何一种模式都具有学科共性的这一特点让学科的个性化特点难以凸显。比如,文科的“读”和理科的“练”在同一模式中就难免有所冲突;比如文科的“动”和理科的“静”就难以和谐。毕竟,不同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突出特点。非要在一个圈子里画圆,就好像硬要让秀才和兵讲道理一样。
那么,面对如此多的教学模式,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道法自然”。
道家讲万事万物都应该自然随性,所谓“道法自然”正是指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那么,学校推行的教学模式当然同样也遵循这一自然规律。结合佛家禅意所讲的“破而后立”,无破则不立。也许,我们对模式的理解与运用还无法“破”,但我们可以在遵循自然的教学常规、形成常态的基础上对模式进行丰满,灵活处理各个环节。如:不一定严格按照模式的环节步骤,可打破环节之间的固化认识,可渗透“质疑”“展示”“讨论”“互动”“思维总结”……等子版块于各个大的环节中。即该质疑时就质疑,该展示就展示,该练习就练习,该小结就小结……这不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不就是教学中推崇的“一切模式到了最后都没有模式”?这不就是道法自然中的“自然而然“吗?
道家以天地万物为师。遵从自然中自然成长的规律,模式的推进也是如此。万不可抱着“因为自然所以我可以无模式”“因为随性所以我可以随心所欲”“因为丰富内涵所以我可以随意增减”“因为可以破所以我可以我行我素”……在我们对模式的掌握和理解还不深入、把控还不到位、运用还不娴熟、创新还不适度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是先把上述要求达成再做优化与创造。
在追寻道法自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必然的过程。说得玄了一点,实际上就是人们口语中常说的“天地人合一“。照我的浅见,其实就是追求一个人与天地之间的万物自然交融。再直白一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现在学校施行的各种教学模式,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思考:教学模式的高境界运用实质就是基于模式的基本建构,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模式与学室、与学生、与教学内容、与教师、与教学目标等等教学元素的和谐共存,水乳交融呢?
道家追求的本质是“以道为本,自然无为,轻物重身”。如果教书之“术”上升为“道”的话,那么于无声处润物,在潜移中默化就是这一种“无为”的教育之道。看似无为其实是一种不刻意、不做作、不矫揉造作的教学艺术。所谓“轻物重身”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轻外物,重自身”吧!不刻意运用纷繁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设备,云遮雾绕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教师自身内涵发展,重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征服学生,让各种教育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本质工作。对学生而言,同样有不凡的借鉴意义。以学习为本,顺时顺势顺人而学,不好高骛远,不浮华攀比。在学习的“自然规律”中,提升自身内涵、品行、文化的修养。也许不会自然而然的成就学习的无上大道,但至少是适合自己,让自己不后悔的学习之道。
“教学相长,万物同源”。在自然随性走心的教育中,教学模式注定只是一种媒介,而无痕化的模式追求只会更加助益于我们的教学,如此一来,模式与理念必将在包容中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