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外面刮起了大风,呼呼地向人间宣告:冬天,正式来了。
坚守着的叶,不要留恋了,离去吧。空中飘落着的,地上舞蹈着的,一步三回头的看着大树枝头,是啊,分离总会不舍,好好的告个别吧,来年再见。
有只鸟站在树枝上,忽地飞起来了。头昂起着,向着天空。翅膀在风中煽动,它好像大海中的海燕,“嘎嘎”地,发出一种痛苦而又带着期待的声音。听那声音里,恐惧是有的,怎么可能不恐惧呢?毕竟,冬天是不属于鸟儿的,但又怎么可能只是恐惧呢?毕竟,冬天过去是春天。向着阳光,飞翔吧,此刻,它如同叶,只是飘落的方向是天空。
冬天的生命,有的,在静静地收藏着,默默地积蓄力量,不张扬,却永远自信;有的,在静静地寻求归宿,向着天空或者大地,更或者,只是一处暖和的小巢。这样的生命虽显弱小和无奈,但希望的力量依然在寻求中暗涌。生命嘛,本来就各不相同。
站在窗边,发个呆,遐想一会儿,拿出羽绒服,穿好,出门了。
这几天的任务,主要是陪伴老董填表。可能很多时候,不自觉地觉得他是个不能自理的人吧,习惯了,尽管没有什么作用,依然觉得陪着,看着,心里就踏实些。
不管怎么说,做了一辈子教师了,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不容易和心酸,希望他一切顺利的心情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
今天早上,忽然想起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的话,有很多感慨:这句话也挺适合做老师的听。人年轻的时候,还是要懂得规划,懂得方向,懂得积累的。不要做一辈子事,除了看着孕育过的桃李,各自盛开,自己却如同一树落叶,零零散散,飘飘落去。
可是做一个一线老师,又怎么可能按照自己的规划走呢,走着走着,太多的现实,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把自己淹没于大海中了。能坚强地活着,勇敢地做下去的,往往最后只剩下一个信念:对得起孩子吧。
我这里理解的“出名要趁早”中的“名”,可能和张爱玲说的“名“不一样,我想说的是,年轻的时候要尽量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的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尽量的少走些弯路吧。至少,不要过早的躺平吧。
临近退休了,如果有人问我:这一辈子做老师,你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我想说:有,也没有。
说有遗憾,就是从来没有过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也不懂太多。这半辈子,基本上就是随心所欲的走过来的。年轻那会,没有太多的平台,也没有人指引,就是靠自己悟,弯路肯定走了不少。
说没有遗憾,是还算喜欢这份工作,有极高的热情去做事。有时候,智慧被热情点燃,很容易一下子迸发出来。算计着,也做了不少的有点教育价值的事,更重要的是,至今也没有选择躺平,更没有摆烂。还算比较充实,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教育职业生涯,就等着好好地画个句号了。
总之,几十年的时光,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也还算是心安吧。
待在这里的办公室里,没事的时候我就读点文章。今天拿了一本宗璞的散文在读,我喜欢读点名家散文,这样对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会有些好处。
也会读点简书的文章。今天读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小学毕业,喜欢写作,为了进步,参加了某大学的宿管阿姨的招聘,聘上后,整天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在一起,为他们服务的同时,向他们学习。每天记录着她的见闻和心得,然后写成日记和小说。几年后,写出了200多万字的小说。
这样的故事,我前几天在网上也看到过,说的是一个认识不了几个字的妇女和儿子约定:儿子要考上名牌大学,她要成为一名作家。最后娘俩双双兑现诺言,实现了各自的理想。
我还见过很多在家种地的妇女,因为喜欢文学,把自己在广阔的田地中的耕作生活,满满的烟火气的农家生活,写成文学作品。
文学,真的是不分身份和年龄的,喜欢就行,坚持就好。
想想自己的后半生,可能就以写文字为寄托了。写的好赖,成不成什么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它,可以好好的独处;一群人的时候,因为它,可以好好的交流;一家人的时候,因为它,可以好好的聊天。文字的确可以让一个人有滋有味的熬制自己的人生。
这些年的坚持,从表面上看没有啥成就,但是,骨子里已经不一样了。感觉整个人变得很从容,轻盈,简单。精神世界里,又有很多充实愉悦。这些感觉,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坚持过的人才能够体验。
冬天了,不怕。文字煮时光,照样生机盎然,一片灿烂。
其实,只要你心中有火,再冷的冬天,再大的风雪,也无法冷却你热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