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新学习了李笑来的《财务自由之路》,其中关于时间和金钱关系的解读,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分享给你。
时间和金钱的关系,作者提出了观点
注意力>时间>金钱
这个观点有三层推理
1.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务是你的注意力;
2.之所以你的时间能卖出去,就是因为总体上来看花钱买时间更划算;
3.凡是能用钱买来的时间其实就是在捡便宜;凡是能用时间换来的注意力持续就是有价值的
论据(案例):
- 花钱请助理,节省时间和注意力
- 花钱请钟点工做家务,节省时间
- 花钱叫外卖,节省时间
- 花时间与钱,和妻子沟通,以达成更多共识,避免吵架带来负面情况,进而分散注意力;
- 设置手机静音,避免注意力被打断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我新增了一些想法:
注意力>精力>时间>金钱
在注意力和时间之间,增加了精力这一考量维度。目的是为了判断注意力投入哪件事情上时,有一个度量尺。它可以是生理上的体力,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活力。关注精力的变化,能够更好的管理我们的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只有当我们足够聚焦注意力,才能产出高价值的成果来。而聚焦注意力则需要我们有源源不断的精力投入,当注意力最涣散的时候一定是精力最放松的时候。因此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才有可能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不会轻易分散。
注意力和精力都是我们的内在资源,有限但却也源源不断,通过训练,可以提升精力的储备,也可以提升注意力的持续时间。
时间是个外在的资源,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交付周期往往受限于各种外部环境,不得自己做控制,而精力是自己的资源,搭配注意力选择,可以有所伸缩。在这个视角下,惰性和怠懒会让很多人直接放弃自己的对于精力的关注。在截至时间到来前,放纵自己的注意力被其他事件、信息分割,同时在不断消磨自己的精力,最终在临近截止时间时,大量压榨抽取自己消磨殆尽的精力。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大学期末考试,临近期末的一周的图书馆一定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比如在职场写工作总结,很多人会拖到最后的提交时间之前。
这是一种被动选择的结果,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这一类情况,一方面的确是人性的好逸恶劳,在费劲和省事儿两个选择之间,肯定选择了后者;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不愿意提早把注意力和精力消耗在看似长久的时间周期里,把花力气的时间缩短的越小,越好。
如果切换一个主动的视角,也有一些人会有限的周期里,主动安排时间,主动调整精力,主动转换注意力,在激情高昂、精力充沛的情况下,高效的处理事情,在注意力涣散、精力殆尽的情况下,休息、娱乐。最后不仅提前完成任务,消除了心理负担,提升了精力储备,而且事情往往会做的很漂亮。最常见的人群,比如学霸、专业运动员等,
被动和主动差异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与是否持续投入注意力,而是在于把握好精力变化规律,以及主动训练精力输入、输出的效率。
由此我得出了第一个结论:
要在被限制的时间周期里输出高价值的成果,需要主动掌控精力变化的规律;
时间可以通过金钱购买,但掌握精力变化却不行。
该休息的时候“舍不得”休息,是最难把控注意力的环节。没有外在的压力,人总是好逸恶劳,什么事情轻松有意思,人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它。所以刷朋友圈总是比睡觉有意思,看电视剧总是比跑步省力,玩游戏总是比看书省脑子。好不容易有一点时间了,总是要放松一下嘛。
注意力关注在放松上没错,可是做更轻松的事情就一定会放松自己,恢复精力?也未必!刷了几个小时的朋友圈还是一样的没精打采,反而可能是更累的(消磨更多的精力)。
所以换个说法,该恢复精力时应该把注意力投入在恢复上,比如身体累了,睡觉会更划算;脑力不足了,做做运动精神会恢复的更快;生活乏味了,其实游戏和看书都可以,关键看哪一种方式会让内心更充实。
由此我得出了第二个结论:
掌控自己的精力变化的关键,在于我们真的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恢复精力上;
综上,我理解的重要性
注意力>精力>时间>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