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彼得•莱文博士
40多年来一直是创伤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缓解压力和心理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发明了身体感觉治疗创伤法,倡导以自然主义的方法治愈创伤,并在全世界推广宣传他的理念和方法。2010年获得美国身心治疗协会终生成就奖。曾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多个项目的特别心理顾问。出版有《唤醒猛虎》等多部畅销书。
玛吉•克莱恩
理科硕士、婚姻家庭治疗师。从事儿童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长达30多年。她身为莱文教授身体感觉治疗创伤法的资深教员,向美国、欧洲等多个机构的专业人士传授莱文教授的理念和方法,专门为个人、夫妻、青少年和儿童服务,她的丰富经历为本书理论的实践化提供了有益帮助。出版有多部畅销书。
内容简介:
彼得·莱文、玛吉·克莱恩编著的《让孩子远离 伤害(父母如何培养自信快乐坚毅的孩子)》一书旨在指导父母如何将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心理创伤的影响降到最低。并通过书中的练习和儿歌,学习到如何在孩子遭遇到创伤事件时进行“情绪急救”,持续支持他们走出创伤的阴影,恢复自信和快乐。近年来,儿童侵害案例层出,保护他们是每个家长的责任。本书的出版,可以满足家长的心理预期,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本书作者经验丰富,使得书中内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价值,被读者评为“每位父母都应该拥有的一本书”!
让孩子的创伤不再是一种痛
孩子是父母手心中的宝,他们的健康成长一直都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近几年,儿童意外事件又层出不穷,车祸、溺水、触电、拐骗、猥亵、海啸、地震等等,父母对孩子安全健康的担忧更为凸显。
儿童是脆弱的人群,极易受到伤害。我们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意外事件的原因,从他人的血泪中汲取经验教训,作为前车之鉴,以提高警惕性。但创伤不可避免,却是生活的真相。
大到自然灾难的突然来临,生病住院的医疗处理,小到生活中成长的跌跌碰碰,嬉戏的无意划伤,人力都不可能一一避免。即便我们能医好外在的皮肤创口,但内心那看不见的瘢痕,仍不可避免地存在。
丽萨3岁时与妈妈一起外出,汽车追尾,丽萨卡在了座椅上。庆幸,两人都没有受伤,汽车也几乎没有损伤。因此,这次的事故被丽萨的妈妈定性为“轻微交通事故”,就没太放在心上。数周后,丽萨突然变成了爱哭的小朋友,一有风吹草动,就哭声大起,妈妈也拿她没有办法。
事实是,车祸虽没造成身体的创伤,丽萨心里的创伤却从经历的那一刻开始生发。突发的意外,让年纪小小的丽萨没来及反应,产生了麻木效应,数周后心理创伤才表现出来——锐耳的声响都让丽萨反复经历车祸的那一刻。
每一个儿童的诞生,都是生命最美好的开端,他们如白纸般纯洁无暇,无忧无虑。殊不知,生命的成长也注定是场惊心动魄的历险。
3岁或4岁时,儿童便显出异常的好奇心,动作也更灵活,常常是你以为转身拿放东西的瞬间,他们已经撒欢到不可思议:拉狗狗的尾巴,拽姑妈的腿,跳上沙发欢快的蹦跳,试图拿一切能拿到的东西(包括利器),随之,他们也许会被狗咬伤,跌倒,撞到桌角,划伤手指,遭遇大自然毫不留情的迎头撞击,但他们也是以这种方式探索着世界未知的一切,每一次对抗战胜阻碍,都学到自然赋予的新的生存能力。
成人如果对孩子的好奇心过度保护,无意中也许会对孩子造成另一种伤害,无法自己找寻各方面平衡的能力甚至丧失某种生存的能力。
身旁确有实例,有一位朋友,儿时因吃鱼被鱼刺卡住,他的妈妈从此每一次吃鱼都细致地帮他把鱼骨剔除,至此他再也没因鱼刺卡住咽喉,但离开了妈妈,他也没吃过鱼了。
成长不可避免创伤,作为成人的我们不可以生硬地剥夺孩子生命掌控的主动权,却可以帮助孩子体验创伤的经历,从悲伤中走出来。
6岁时的一天,瑞秋的小伙伴——猫咪“小蔷薇”突然被邻居家的狗咬死了,爸爸怀抱着震惊悲伤的瑞秋任由她哭泣。良久,突然瑞秋停止了哭泣,抱着仍有余温的“小蔷薇”在走廊上自言自语,又问了家人很多关于“小蔷薇”死亡的问题,家人都耐心的一一回答。晚餐时,瑞秋觉得脑袋很烫,奇怪地要求把厨房水池放满冰水,想把自己的脑袋浸在里面。妈妈也表示理解的同意了,还同瑞秋开心地玩起了屏气计时的游戏。随后,瑞秋又莫名地伤心起来,给好几个朋友打电话述说自己的悲伤。挂下电话,瑞秋一会让妈妈抱着她,一会又自己在浴缸里玩水、拍水,最后听着音乐静静地睡着了。第二天,在家人的陪伴下,瑞秋为“小蔷薇”挖了一个漂亮的墓穴,亲手埋葬了它。然后大家一起在“小蔷薇”的墓前唱起了《牧场是我家》,告别了小蔷薇。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瑞秋时不时仍会伤心流泪,时不时会提起关于死亡的疑问,但爸爸妈妈都没有责备,静静地聆听,给予温暖拥抱。
其实,当瑞秋刚抱到“小蔷薇”时,被咬的“小蔷薇”嘴角就滴下了一滴血,这滴血浸在瑞秋的裤子上,引起了瑞秋身体的恐惧和不安。所以,随后瑞秋表现出了要求把头浸在冰水里的异常要求。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失去心爱的宠物是他们第一次真正地感受深切的悲伤,也许也第一次是直面死亡的突如其来。大多数父母粗心地以为遭遇悲伤,痛苦哭泣之后孩子就自然自愈。以为孩子还小,不太会记事,玩玩打打就忘了一切。甚至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苛责,否定,忽视,不理解。
悲伤是一段长久的过程,如果孩子能从小学会从较轻的悲伤里渐渐走出来,他们会意识到,情绪能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也能更快获得快乐,心理更有韧性。而只有家庭的理解,聆听,同情,以及陪伴才能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撑,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促进悲伤过程的推进,减少折磨的时间长度。
小时候,哭闹的我们常常被父母恐吓,“再哭就不要你了”。长大后,才发现这句话杀伤力无疑一把直插心脏的尖刀。让孩子从小就失去安全感,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这样的儿童长大成人后,也难以磨灭噩梦来临时必出现的叼走人的怪物的恐慌,无人求助的绝望。
一句成人无意识的话语,一段情绪无法克制的回应,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个日后异常行为的种子。还记得《中国式离婚》的场景吗,林小枫与宋建平婚姻产生裂痕,猜忌和谩骂每日每夜充斥着他们的家庭当中,更有锅碗瓢盆摔得烂碎的时候,亲朋好友,邻里左右也成为夫妻俩吵闹的源头。他们的儿子当当目睹了一切,一度以为自己的不乖引起了这场灾难,好几次第二天早早做好丰富的早餐叫父母一起吃饭,但父母沉浸自己的痛苦悲伤,不仅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应,还愈吵愈凶,有时还会连带当当一起吼骂。最后当当无奈地偷偷躲在被窝里哭泣,成绩一落千丈。
看这部电视剧时,被饰演当当的小演员折服,儿童在经历家庭突然变故时的疑惑,茫然,悲伤,绝望,拿捏得太到位,不得不引起千千万万位父母的重视。
同样,雅各布的父母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但是他们没有在孩子面前吵闹,也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孩子。而是采用了理性的解决方法,夫妻双方先自己协商自己的婚姻,在协商期间并没有谁突然搬离家庭,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当离婚最终成为决定时,他们也寻求一个最安静,彼此都最平和的场景才告诉了雅各布。并一一解释了爸爸妈妈的离婚不代表对雅各布的不爱,也不代表任意一方对雅各布的抛弃,在雅各布需要的任何时候爸爸妈妈都跟以前一样爱着他,守护着他,也还跟以前一样每天接他放学。除此,父母共同遵守了一个约定,在离婚后的一个月都不离开原来的家庭,给予雅各布适应父母离婚的时间。
虽然只要是离婚,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痛。但雅各布的父母却做到了先处理自己情绪的震惊慌乱和悲伤,让雅各布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的延续,看到了即使彼此没有了爱情的父母对他仍是充满无尽的爱。而且父母的婚姻破裂也不是刀枪横行的血肉模糊,而是平和冷静的分离。这样的离开,孩子心中仍对世界怀揣着爱。
成长不可避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人生中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坎坷,都将是生命的重彩铺陈,而每一次内心百转千回后,毅然站起的身影,终将会是人生画纸上最有意义、最大的书写题跋。
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让孩子树立自信,让创伤不再是一种痛,让孩子快乐坚毅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