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于陕南农村,从小对红薯这种食物就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说到主要的农作物大家首先想起来的是水稻、小麦、玉米和土豆,鲜有人提及红薯,但在我的家乡,红薯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小时候外婆教给我过一个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外婆说:“别看红薯这个东西不起眼,关键时刻可是能救命的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全家就是靠着几袋红薯干儿过活的!”
我的家乡所称的红薯,是西方舶来品,在我国不同地区又名蕃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红苕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淀粉含量非常高。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酿酒、做饲料。
红薯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有一句俗语说:“蕃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它埋在土里,根深蒂固,只要你种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这像极了农人那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小时候在镇上读书,每次要翻一座山才能到学校。每天早晨七点不到便从家出发,下午3点半才能回到家,这其间并无午餐。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穷困,没有几个人买得起零食,为了怕我们在学校饿,红薯便成了最好的零食。
母亲常常会在我的书包里塞一袋红薯干,用我们方言讲叫“红薯扭儿”。具体做法是:把红薯去皮之后,蒸到九成熟,根据红薯大小切成4到6牙,等有太阳的日子晒到七八成干。待霜降时节,再将其放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放上一阵子之后,上面便会凝结出一层白色的“霜”,这个时候的红薯扭儿吃起来又甜又软。风干的红薯扭儿可以从第一年的秋天保存到第二年的夏天。
除了红薯扭儿,红薯还有其它很多使用方法:红薯稀饭、红薯丸子、红薯馍、红薯粉、红薯泡……想着这些美食的时候,很多年少时期的记忆便浮现在眼前。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红薯圆子,它既是家乡的美食,也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
把红薯洗净蒸熟之后,剥掉外面的表皮,再用手捏成红薯泥,之后加少许的面粉。用手搓成丸子,再放到锅里一炸,便成了好吃的红薯圆子。刚出锅的红薯圆子外皮极酥,皮下软糯,经舌即化。
那时候过年,可以没有鸡,没有鱼,但绝对不能没有红薯圆子。母亲常说:“圆子圆子,团团圆圆。”它有着金黄色的表皮,圆圆的外形,它既代表了农人一年丰收的喜悦,也是一家人团圆和睦的象征。
后来,母亲去世之后,每年过年做红薯圆子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身上。从刚开始看着圆圆的丸子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的失落,到后来即使家不完整,人也要活得有底气的信念,其间,我经历过一段像红薯一样顽强生长的时期。
后来长大了,无需再用红薯来当零食充饥;再吃红薯,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为了均衡营养膳食的存在了。
同样是在陕西,老公的家乡长安过年却并无做圆子的风俗。不过,在我的带领下,老公的家人也爱上了红薯圆子这道美食。每年过年,我还是习惯炸一盘香喷喷的红薯圆子。
看着那金黄色的圆子,我想我们的生命理应像红薯那样顽强;吃着甜糯的圆子,我意识到,生活多数时候其实都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