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起点,应当紧紧抓住学校这个主阵地、学生这个关键群体、中小学时期这个关键期,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路径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坚持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加强思政教师梯级发展,学校党支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党员教育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中心理论组、教职工政治学习中,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髓,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理念,把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上来。教师带头进宿舍、进班级、进食堂,与包联学生及家长谈心谈话,开展爱心生日会活动等融入到学生和班级日常管理,着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深入交流。
坚持在活动育人上下功夫。为了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促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课程与活动中。通过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特色精品社团建设、校园科普教育、革命传统进校园、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践行美好教育,共建美好校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坚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尊重各民族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社会也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各类媒体、文化活动等渠道,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