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斩,去年推出了一个100天阅读计划,可能你已经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大致的玩法是:
将一些国外小说英文原版的内容按每天10分钟的阅读量进行分解,以100天为周期,读完3–4本书。
参与者要求每天打卡,总计划完成后,可免费获得纸质版书。
每期收费149元/人。
最开始知道这个产品,是因为老婆报了名。
老实讲,并不是很看好,一方面,一直认为强制打卡类的应用是反人性,控制性太强,容易对用户形成包袱感,产品粘度很难拉起来。
另一方面,这类应用的关注点应该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打卡的动作,但结果往往是喧宾夺主。
想起以前也打算做一个写作习惯养成类应用,通过制定计划,每天打卡,再加上朋友圈放狠话的方式,尝试抓住用户要面子的心理去提供动力,所谓“吹出去的牛,跪着也要实现”,原型和Ui 设计都完成了。
最后突然觉得,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持续动力不能单靠工具去提供,还是得在认知层面下功夫。产品定位的基础垮了,也就一直没进入开发阶段。
话题拉回来。
出人意料的是,老婆很争气的完成了任务,每天阅读、打卡、发朋友圈,坚持了100天。
不仅如此,在她的影响下主动加入计划的朋友不下5人,一时间朋友圈每天被阅读打卡刷屏。
作为英语学习类的产品能够做到这种传播效果和转化率,很难得。从反人性到懂人性,这个产品的设计很值得去思考和复盘。
提供清晰可达的价值
在学习产品的选择上,不是讲语法,不是背单词,不是练口语,总之不是主流英语培训的那一套。
而是读书,重点是读英文原版。
从功能价值看,这些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性,阅读趣味性强。
从精神价值看,完整读完一本英文原版书,可以极大的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外界认同感。
降低决策成本
对不同基础的用户,提供不同难度的书。
把内容分解成每天十分钟的阅读量。
选择一些有强IP 背书的书,比如《小王子》,《福尔摩斯》。
目的只有一个,最大程度扫除用户的参与顾虑。
让用户想看,同时有信心看懂,还不花时间。
朋友圈助力
通过打卡后分享朋友圈的功能,一箭双雕式的解决了两个问题。
驱动力
将打卡的控制感转变成主动的分享欲,看着坚持天数和阅读字数不停的在朋友圈里涨,在这种优越感下,根本不会允许断片的情况发生。
用户拉新
还可以命中朋友圈的一部分好友,唤起他们本来已经遗忘的焦虑感,毕竟知道英语很重要,却搞不定的人,太多了。(喏,我就是一个…….)
而焦虑感会让人的决策成本更低,这也是通过分享实现拉新高转化率的主要原因吧。
总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忽略了一点,即,这个产品在提高英语水平上的帮助到底有多大,再具体点,有多少人是认认真真的看完每天文章后,再去打卡,
这个真不好说。
但是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单反生产商不能保证购买的顾客个个变成摄影高手;健身房也不能保证办卡的会员天天都去;但这些都不能影响它们作为产品的本身价值。
所以,百词斩的100天阅读计划,能够让这么多人掏钱,阅读,打卡,分享,就已经成功了,因为它让用户感到自己正在变的更好。
就像罗胖说的:
现在的知识服务,让用户“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比“真正学到了东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