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天的夜里,月影朦胧,清风摇曳,阵阵花香传来,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人们,歌舞阵阵,细语声声,纵情享乐,岂不知正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春宵如此美好,却又如此短暂,怎样才算是不虚度光阴呢?“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苏轼的这首《春宵》本意为劝学,被儿童启蒙读物《千家诗》选编,从而广泛传播。然而流传至今,这首诗已经失去了劝学的本意,成为了洞房花烛、及时行乐的代名词,如今它能启蒙的只能是成年人,恐怕再也不适合去启蒙少年儿童了。
苏轼如果穿越到今天,对一位小姐姐说:春宵一刻值千金?对方很有可能回复:上车。
本来是为了启蒙儿童,如今却成了少儿不宜,语言文字的演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还有一首: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相传为苏轼《戏赠张先》之作,如今却被解读成了“老牛吃嫩草”,苏轼说,我只是描写了两种蔷薇科花卉,你们却想入非非,这到底是谁之过?
最令苏轼伤心的解读,莫过于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天即将逝去,残花掩映之下,青杏探出头来,柳絮飘零殆尽,新的芳草到处都在生长,欣欣向荣。
这句诗本是苏轼的伤春之作,也是苏轼的情殇,苏轼在惠州时,曾让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未啭,泪满衣襟,苏轼问其故,朝云答: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从此之后,不复听此词。
现如今,“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却成了失恋时的安慰之语,“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身边找。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又不好”,如此解读,足以把苏轼气哭,让朝云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