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问题已经沸沸扬扬的讨论多年了,至今还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和家长的重点难题。
我们抨击早恋的时候,往往从社会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开刀,可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时候,却又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入手,大讲性知识。学生的性知识固然缺乏。但是他们的长辈当年性知识不是更缺乏吗?为什么那是早恋现象不像现在这样风起云涌?
其实防止早恋的重点应该是健康感情的教育,自尊教育,幸福观教育,这才能与社会影响相衔接。
要解决早恋问题,家长,老师非学会诊断不可发现早恋问题,在没有确诊之前,家长,教师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是比较危险的。
一、前青春期的“过家家”式早恋
一般这是发生在小学生中的事情,其主要特点是模仿性,易变性,非持续性,非弥漫性,易受周围影响。
所谓模仿性,是说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情都是跟大人,跟电视上学来的。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有时候他们的言行会把老师,家长吓一大跳。你会以为这么点儿的孩子思想复杂透顶,简直太可怕了。其实你细问他,常常会发现他朦朦胧胧,是在跟着别人胡说。
所谓易变性,是说他们早恋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今天跟这个好,明天又宣称爱上另一个人了。也许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就翻车了,分手了。
所谓非持续性,是从时间角度说的,小学生的早恋很少有一天到晚想着某个人的。它是一阵儿一阵儿的,早上早恋,到中午就忘了,晚上说不定又想起来了。
所谓非弥漫性,是从空间角度说的,小学生的早恋一般不会弥漫到他的全部生活。他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刚才还踏谈什么爱,一转眼就全是足球明星了。等到看见了妈妈,又马上变成小娇孩儿了,给人的感觉早恋不过是他们生活上贴的一块补丁。
所谓易受周围影响,指的主要是容易受同学影响,受班风影响。如果他的好朋友都有心上人了,他也会急急忙忙找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也不知道。旁人写小条,他也来一张,甚至写给谁都不知道,他的小伙伴儿说:“你给小丽吧,我看你们俩挺合适的。”他就傻呵呵的给人家送去了。
主张:对于小学生的所谓“早恋”,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扣帽子。不要公开谈论在公共场合,甚至一口否认。
有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较大,又比较早熟,或者是女孩儿,或者受家庭影响,可能想的比较多,比较深,那就要更认真的诊断了。请参考下面的分析。
二、家长关注孩子不够造成的情感饥渴是早恋。
出现这种早恋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或者关注不对。有些家长只顾自己挣钱,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置孩子于不顾。另外一些家长极其关注孩子,可惜关注的只是考试分数,还有生活起居。从来不关注孩子的感觉,情绪,喜怒哀乐,亲子之间没有情感交流。人是需要有人关怀和尊重的,人是需要有倾诉对象的,家长和老师不能充当这样的角色,孩子就会自己去找。一旦有一个异性同学特别注意我,我和他特别合得来,我就可能愿意多和他交往,越走越近,就可能“恋”上了。
经验:这种情感饥渴的学生,如果有同性的知心朋友,这早恋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其实我们可以大致认定这种学生的早恋,开始只是讲找一个异性的知心朋友。满足自己的情感饥渴,旁人误以为早恋或者对方却是想“恋”,于是就从友谊滑向早恋了,教育这种早恋生,关键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三、父母不合造成的心理补偿式早恋
夫妻不合,经常打架,这种家庭状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时比父母离婚还要严重,也可能造成孩子早恋。
因为父母如果长期不合,经常吵架,这个家庭总是充满火药味,孩子还就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肯定要寻找安全感,如果他在同学中发现某个异性能给他安全感,就可能主动接近人家,形成早恋。这种学生,如果你问他:“你喜欢对方什么?”他会告诉你:“我和他在一起心里踏实。”
但是一般说来,这种早恋双方关系是很不稳定的,原因很简单,父母长期不合的孩子,缺乏对异性的信任。孩子往往疑心很重,处处疑心,势必会把对方看得很紧。这个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抗,于是两人很快就打起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父母不合的孩子往往会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害怕异性,躲避异性,甚至仇恨异性,在没有经验的教师看来,他不早恋了,恢复平静了,专心学习了。其实从心里变化角度看,更危险了。
也有些父母不合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躲避异性,长大会把会有恋爱恐惧恐惧症和婚姻恐惧症。他们也不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多少麻烦,但是最终会给社会增加一个“问题公民”。
方法:务必减少学生家庭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