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语文课上和同桌打起来了,还撕了同桌的听写本泄恨。
老师很生气,把孩子叫到讲台上训话:你说说,为什么把同学的听写本撕了?
不知道孩子是害怕了,还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一个劲的抽泣,就是不说话。
下课了,老师着急去开会:好吧,你现在不说那我们明天去校长那儿说吧。接着又给孩子妈妈打了电话,放学的时候,妈妈就到教室了。
孩子见妈妈来了,还是一个劲哭,不说话。
妈妈没办法,就替孩子道了歉,还帮同桌小姑娘打扫了卫生。
妈妈有些担心,孩子是不是吓着了?怎么帮孩子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呢?
别看俩孩子“打起来了”,还撕了听写本,但孩子之间没矛盾。或者说,孩子的矛盾只是暂时的,如果这事老师不干预,第二天俩孩子肯定就和好如初了。
这么大的孩子还没学会记仇,弄点事就憋心里发酵的是所谓的成年人。
你可能会问:那同桌的小姑娘就不心疼自己的听写本,那上面肯定是有作业的啊。
这么大的孩子,你说他们没有珍惜的东西吧,好像不对。你说他们十分珍惜某一样东西吧,好像也不对。
玩具,喜欢的时候谁都不给,但几天也就玩够了。
伙伴,高兴的时候好成了一个头,但翻脸就不认人。
衣服,不用说珍惜了,好多孩子连哪件衣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曾经有个三年级的男孩,放学的时候收拾书包,突然发现课桌里有件衣服,就高举过头顶:老师,我捡了一件衣服。老师赶紧拍照发班级家长群失物招领,结果,你猜……
所以,综合来看,即使小姑娘心疼听写本,也就是一会儿的事,道个歉,吃个棒棒糖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从老师的角度看,发生了这样的事儿肯定要处理,而且从家长的描述来看也并无不当。那句“明天到校长那儿说”虽有吓唬孩子的意思,但如果了解孩子的心理,就知道这种方式对孩子很难起作用。
老师为什么会把校长“搬出来”,是因为在老师的脑袋里已经有了对校长根深蒂固的印象:校长是领导,校长很严厉……我就不写了,你脑补一下。而这些在孩子的脑袋里肯定是没有的,很可能他们都不知道校长为何物,所以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不会害怕校长。
妈妈要做的事,就是一切如常。回家后,别逼问孩子,别给孩子讲道理,也别批评、责骂孩子,该吃吃该喝喝,只要孩子不开口,妈妈就尽量少说话,尽量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如果睡一觉,孩子正常去上学了,那就说明这个事过去了,也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如果一觉醒来,孩子不想去上学了,那妈妈要答应孩子的要求,就在家休息。然后妈妈要去找老师沟通一下,说明一下具体的情况,也可以再和孩子同桌的家长沟通一下,总之吧,就是给孩子扫除后顾之忧。
然后,妈妈在回家之前,要组织一套话儿,大体上是这样:妈妈和老师联系了,老师说没什么事了,也不用去见校长了,但你以后要注意和同学的关系,不要打闹,更不能撕同学的本子。而且,老师最后还表扬你了,说你聪明,说你作业写的好,如果上课听讲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
打消孩子的顾虑,打消孩子的恐惧,帮孩子建立对老师的好感,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去
上学了。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