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家长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应邀坐上讲台和大家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与写作”这个话题,实在讲我感觉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为什么?因为在座的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是在班门弄斧,但是为了我们的孩子,我还是愿意提出几个观点,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与写作”,我觉得是个小概念,它包含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大概念当中,换句话说,只要孩子的德行上去了,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还是从教育孩子这个话题切入。
孩子是我们的“翻版”,是我们的“复印件”。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我的孩子总是这么不听话、不懂事?”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这样埋怨,我也是一样,冷静下来思考,难道我们不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优秀吗?我们给孩子做好榜样了吗?我们配得起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吗?”不要忘了“孩子是我们的翻版,是我们的复印件,我们是怎样的人,孩子就是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就得从自身做起。
诸事不利皆因不孝。百善孝为先,以我们的孝行去感召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听话懂事,就听话懂事的孩子而言谈行为与学习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格局太小。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够孝顺,最起码不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的不孝,那么就算孩子做不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最起码不会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我相信《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狐死首丘落叶归根》的故事孩子是最乐意听的。
广集善缘,恩泽子女。没有如意的子女,问题还是在我们。“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五子登科”的典故,让我不得不对窦燕山产生好奇。提到范仲淹,没有人不知道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想昔日范仲淹的德行,再看看今天4000万昌盛的范氏后裔,我们应该能够悟出“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尊师重道,效仿先贤。“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把尊师重道的理念体现在平素的言行上,孩子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敬畏感,对老师生起信心,相信老师的学生才能学到真本事,相信医生的病人才能治好病。在这里我不得不说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个或几个好老师,比中一千万大奖更幸运”感谢我儿子的老师,谢谢你们!今天的社会很奇怪,老师不敢管学生,岂不知孔子也有戒尺,古代的太子犯错不学习也会被太子太傅体罚?严师出高徒,请老师继续严加管教我们的孩子。
养不教,父之过。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三字经》和《增广贤文》已经告诉我们,管教不好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失职,请问我们谁能够“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谁能够“曾子杀猪 授子以诚”?孩子不听话、不喜欢读书,是我们没有吊起他们求知的胃口,循循善诱往往在谈笑之间,我们虽不能“谈笑有鸿儒”,最起码也不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吧!是的,我们离开学校已经很久了,很多知识遗忘了,怎么办?加强学习,不要让自己变得无知。要知道能教大学的老师不一定会教小学生!孩子还很小,人格尚不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等着我们去塑造,所以说,我们的“正知正见”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该不谨慎!教育孩子需要智慧,家庭环境尤为重要,爸爸妈妈要“夫唱妇随”,千万不能“东边日出西边雨”!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夫妻一条心,家规出贵子”。 父母们,请尊重文字,多读古人经典。看看那些古往今来名人的《家训》,我们差的太远了!“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古人的经典里面有我们取不尽的关于教育子女的宝藏。
《弟子规》上说“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如果孩子学会了孝悌、仁义,自然会生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心,只要有了这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不管是做事还是作文,我觉得都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因为他有思想,会用美的目光去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充满热情的文笔去记录他的生活。其次,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又是谁给这句话加了两个字“不如”,变成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不敢苟同,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还是关键。其次应该多陪孩子,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正所谓“ 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见的多了,眼界开阔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