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小学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古诗,余味悠长的诗句令我那可怜的小脑袋是又爱又恨,爱其朗朗上口,恨其深傲难懂。幻想说话时如果能冒出两句古诗,那必是极为帅气的。
连带着,我对其他的古代著作也有了一定兴趣。但其中,我最不待见的,或许就属《易经》了吧。原因很简单,首先,它名气不怎么响亮,远不如《诗经》《论语》流传地广,并且名声不好,八卦之名让我对它是敬而远之。
但是,作为一部儒,道两门都大名鼎鼎的经典,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次了解,还是因为当年风靡一时的《天龙八部》郭靖郭大侠的降龙十八掌使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相信每一个看过的男孩子无不为之倾倒。特别是洪七公教郭靖时所说的:‘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从那以后,力有余尽这个词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当然了,那时哪能就这么理解了这话,只是笼统地总结为,生活该是劳逸结合的。这实在是耍宝偷懒的不二借口。当然现在也依旧对我影响颇深,不过在生活的打磨下,已经变成了七分用力三分闲,行力有余方有甜罢了。
后来,我喜欢看看小说,常有人以《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来作为“道”的最佳阐述。偶然间得知,此经与易经渊源极深,于是终于开始关注这本传承至今的文化经典。
一开始读,那是极为枯燥的,什么初三初九的,满满的神学气息跃然纸上,索性开篇就是“乾为天”卦,看到它就能想到降龙十八掌了。况且也确实喜欢其中的句子,“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仔细琢磨才发现,这里面描写的远不止是传统观念中的用来算卦神学书籍而已。其中描写的,其实是通过观察总结万物变化规律,来让自己达到一个参照作用的书籍。
从中可以看出,书中把万事万物的发展细分为若干个阶段,再通过描写各个阶段所遭遇的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法。
你以为看到这里就完了?当你详细看下去,每一个小故事,其实表达的意义远比看到的还要深刻。我最喜欢的,是易经中的“同人篇”。
“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君子,有着中正的品行,只有在君子的带领下,众人才能实现共同的愿望啊。
我就在想,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呢?
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努力拼搏,还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刻苦学习,常醒自身?我为之纠结苦恼。
慢慢地,我想到了孔老夫子,如果可以称之为‘君’的,那该没人比他更合适了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纵观孔子一生,这是一个用生命来诠释这句话的圣人,当可称‘君’。
脑海突然间闪过一句话“君当如玉,温而不愠”与其说君子,不如说是君字。人若欲君,对外则需向上,求进步,图发展,对内则需温谦待人,保平常心,丰富自身涵养。就好像一块美玉温和而不轻易发怒。
易经,我们永远的经典。易经于我,是一生的行事准则:人当君,内健外顺,大行地德,以厚德载物。望你也能去了解易经,得到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