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出意外,《隐秘的角落》会成为今年上半年,甚至全年国剧中的现象及作品。
小编粗略地看完,两个字感受:“恐怖”!倒不是因为剧中的杀人情节,而是剧中人的那些沉默、压抑和因此产生的非正常行为,好像就在自己身边,以至于在快要结束时,有大量网友倒戈同情男主角。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优质的故事可以很容易让观众带入同理心,并产生自己的理解。
但作为一部剧情阴暗、情节压抑的小众类型剧,造成如此大的社会影响还的确少见。我认为除了剧本优质、演技在线、画面精良外,更关键的是故事本身触碰到了每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那些“隐秘的角落”。
那么,这部剧到底在传达什么?
有人说是抨击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但在我看来,本剧的核心指向是怎样正确沟通,以及缺少正确、必要的沟通会对生活造成哪些毁灭性破坏。
你可以把整部剧理解成,两个缺少正确沟通能力的人,长期生活在压抑中,最后不得不在沉默中爆发的故事(纯个人观点)。
01
先来介绍一下故事主人公:
• 张东升,从他岳父母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得知,他应该是为爱情奔赴异地,除此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张脸,虽然卑微,但也波澜不惊,只有说起数学,才有表情。
• 朱朝阳,一个原生家庭的孤独少年。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并与第二任妻子生下一个女儿,母亲严厉却不会表达温情。他在学校受同学排挤,在家里缺少父母关爱。过人之处是,学习成绩好,智商高、心思缜密。
看过剧的人应该明白,张东升和朱朝阳,实际上是同一种人格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他们二人有很多共性:孤独、内向、隐忍、高智商,以及隐秘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二人都有自己的热爱和守护:张东升希望守护婚姻,朱朝阳希望守护自己完整的家庭。
这个平常不过的渴望,却另二人倾尽全力也无法守护,只能看着事情朝悲剧的方向愈演愈烈。
参考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该剧符合其悲剧冲突的第二类,即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二人被剥夺了享受正常婚姻和正常家庭的权力,便由此开启了一系列罪行,很典型的《麦克白》式的悲剧“二重唱”。
结局是,张东升以自己的死完成了冲突的化解,而朱朝阳将从此走向漫长的自我救赎之路。
02
生活中随处都是“沉默的角落”。
尽管我们会对二人的“伦理动机”产生某种同情,但仍希望在故事外帮人物找到悲剧的最初根源。
剧作是某种人格的夸张化表现,我们生活中尽管很难遇到杀人犯,但剧中人物的种种性格缺陷,会让我们对应到自己或身边人的身上。这些潜藏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同样会产生冲突,甚至危机。
该剧中不论大人、小孩,主要角色都或多或少存在沟通问题。二位主角更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受害者。
比如,剧中朱朝阳无时不刻感受着“另人窒息”的母爱:
“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想!”
“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
“你怪妈妈没有照顾好你是吗?”
……
指令性的关爱,看似视为养成儿子的好习惯,但这种强制、不容置疑正是某种“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表面上看充满关爱,漠视了儿子内心的各种恐惧和孤独。
每当剧中这位母亲说出类似的话,网友弹幕总会飞出“过于真实”、“”这不就是我妈吗?”之类的吐槽,可见,类似的“暴力沟通”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非爱行为的另一面,是对孩子缺陷的漠视与纵容。朱朝阳性格内向,不合群,在班上没有朋友,当老师开家长会向朱朝阳的妈妈建议朝阳注意同学间关系时,妈妈的回答是这样的:“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社会上的事儿”。
这就为孩子沟通能力的欠缺找到了根源,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朱朝阳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人的,他注定孤僻、沉默寡言,甚至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黑化”。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大弑母案“,相类似的单亲家庭背景、相同“非爱行为”的母亲、完全不对等的沟通环境,以及相同的悲剧结尾。
再提一个真实案例:
一名17岁的在读职高男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责备,从上海卢浦大桥引桥翻过护栏跳桥纵身跳下,母亲来不及拉扯,亲眼望着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生命。
有时,我们得回到孩子的本性以及他面临的所有外在来看待问题,去引导、沟通,进而让他得以释怀。而绝非是让期望裹挟来扑头盖脸的压抑。
对于剧中的成年人张东升,情况也有些相似,妻子与自已商议离婚、岳父母与自己沟通都是“不容反驳”的态度,甚至在亲友聚会中,还要面对妻子家亲戚的揶揄讽刺。
面对这些刺激,尽管张东升表面不露声色,但其自尊心已经受到极大打击(从那个假发套,可以看出张东升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深刻的自卑才会造成过强的自尊;自卑与自尊,形成了张东升极度扭曲的内心。
遗憾的是,相比朱朝阳,张东升身边还缺少能够谈心的角色,周遭环境也没有为其创造可以通过沟通疏解情绪的可能,以至于故事结尾处,张东升甚至对朱朝阳产生了某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所以,二位主角都是暴力沟通的受害者,不论是大人孩子,内心活动和恐惧得不到释放,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但结局往往是危险的。
03
不要低估沉默巨大的杀伤力。
生活中的沟通问题,原生家庭的影响是部分因素,但“锅”不能全推给家庭,因为正确的沟通技巧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在故事结尾处,张东升被击毙,死前面对朱朝阳隐约说了一句:“你还有机会”。这个细节既反映了张东升对眼前这个“年轻版的自己”惺惺相惜,同样也希望年轻的朱朝阳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这种惺惺相惜来自二人共同的压抑,这种自我压抑并不全是环境造成的,很大程度是自我的选择。朱朝阳的沉默、识大体,张东升的压抑、卑微……都是他们换取向往生活的筹码。
这也就是他们悲剧的根源:
年轻的朱朝阳不懂得如何拒绝,他一开始把这些生活中的控制都当成是妈妈为自己着想,但是当他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些"爱"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无私奉献和委屈和悲伤,变为彼此算账的依据。
而对于成年人张东升,他在家庭生活中表现的过于卑微。大学毕业即跟随妻子来到南方小城成为“倒插门”女婿,在过往长久的生活中,他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通过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想法,讨论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但他却只会长期的忍受。
但权益往往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但他们却以守护为名,对周遭不合理的事物不断纵容,长此以往才形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二人是悲剧的受害者,也是悲剧制作的重要参与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你的沉默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口,心中压抑的情绪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结果。
04
提早发现生活中的“隐性攻击”。
人们在面对冲突刺激时,会产生2种本能反映,一种是对抗,一种是逃避。
语言暴力、肢体暴力,都属于对抗,或是显性攻击,表现非常显性和直接,其成功或失败信号也非常明显。另一种选择就是沉默、冷暴力,都属于逃避,或是隐性攻击,这种非常容易忽视,并埋藏祸根。
有时沉默经常会传递一种假象,让我们误以为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却忽略了真正的状况和背后隐藏的风险即隐形攻击。很多悲剧的发生,早就在事前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和线索,遗憾人们并没有发现并予以干预。
如果你在面对冲突时也喜欢用沉默应对,也要特别警惕,你可能高估了说话的代价,而低估了沉默的成本。这种你内心认为可能是在顾全大局,甚至所谓高情商的表现,可能正在给自己、家庭带来的很大的危害,甚至有时你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结果帮凶。
在当代家庭关系中,很多人认为一切尽在不言中是沟通的最高境界,但注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只存在某些天时地利人和的瞬间,你不能把它当作相处的常态,小事互相谦让一下非常有助于家庭和谐,但如果大家碰到重大冲突也总忍着不说,最后慢慢就会形成沉默的习惯,导致最终挤压的情绪爆发。
有人说,家庭生活的一切不和谐,都是源自沟通不到位,而沟通更重要的是能做到真正的关心,比如关注彼此行为,了解彼此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压力,同时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隐性攻击”,及时加以干预,否则悲剧往往只在一瞬间。
05
给你一点实用方法。
当然,家庭关系也是非常复杂多元的存在,家庭沟通也非常复杂,其中最关键在于你能否搞定关键对话:
比如,关键对话中有一个“AMPP聆听技巧”可以解决双方沟通的问题。
假设朱朝阳的妈妈在故事发生前突然开窍,想找朱朝阳谈谈心,但朱朝阳不想谈,这时怎么办,可以参考以下4个方法:
1⃣Ask:问
要想打破沟通僵局需要鼓励对方说出想法,此时问问题是最直接的方法。这里不是审问或盘问,必须基于提问者的真诚、好奇心和耐心,当对方感觉你在关心他,就可以放心地跟你交谈了。
比如:
“发生什么事了?”
“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的想法可能会不一致,但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
好的问题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第一把钥匙,当对方乐意开口,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回到正常的沟通轨道。
2⃣Mirro:映射感受
映射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在压力情绪的时候都会出现心口不一的情况。
如果你观察到对方面露难色,状态不对,你就可以用映射,映射其实在向对方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关心你、在意你,我想了解究竟怎么回事。
回到我们之前的案例假设中,如果朱朝阳对妈妈的问题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再问下去,可能让孩子压力太大,你就可以用映射。
比如:你嘴上说没事,可妈妈看你说话的样子,觉得你心事重重,和妈妈说说吧我没准能帮你呢。
3⃣Paraphrase:复述
即用你自己的语言简略地说明自己了解的内容,比如:“好吧,你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你感到压抑是因为我对你的要求太严苛,这让你感到我太专制太守旧了,是这样吗?”
在这里你需要注意营造对话的安全感,而不是表现得惊慌失措,暗示对话马上要出现问题。保持冷静,这样就会让对方感到你在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
4⃣Prime:推测语意
有些话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自己不好直接说出来,总是吞吞吐吐,绕老饶去时,高手就会用这招,即你不好直接说出来的话我来推测和表达出来。
比如:
你最担心的是不是……
你生气的原因是不是我做了……
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问、映射、复述的难度要大,因为首先需要你对人和事有一定洞察力,你得知道这刺大概在哪儿,同时你还需要有勇气和技巧地表达出来。
当然,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真不想说,就想静静的时候,这时,给予对方耐心,再约一个时间,或告诉他想说时我随时愿意聆听,可能是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什么,你还不知道和下属沟通的管理秘籍?成功的组织拥有具备良好管理能力的管理者。“管理无从下手,时间管理混乱,绩效达成看似遥不可及。”抓不住重点的你需要对症下药!
快来点击下方海报,1分钱秒杀测试,迅速切准号脉,找到你的领导风格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