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图四

在树木图的旅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第19站,进入第三个模块的学习。第三模块是对之前第一和第二模块的深化。第一模块重点是从基础和理论的角度来阐述树木图,第二个模块是从各个局部来阐述树木图的解读,而第三部分,我们开始学习如何从整体上理解树木图,并用树木图来帮助自己做个人成长。这是我在发刊词中提到的课程设计的逻辑:实践与理论并重、从部分到整体、由浅入深的讲课思路。希望这样的设计思路能够更好地帮助你来学习。

在这堂课中,我以一幅画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利用树木图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议题。重点介绍以下三个方面:如何根据基本原则解读一幅图画;如何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图画;如何读出最为重要的成长议题。根据基本原则解读图画的练习我会带领大家做两次,这一课和下一课。

一.根据基本原则解读图画

我们先来看图1(《心理画外音》(图2-25)),你会如何解读这幅图画?我们可以运用第18课讲到的分析图画的四个原则来解读它。你还记得我们讲到的四个原则是什么吗?对,是同时关注整体和局部,同时关注结构和内容,同时关注一般性的分析和个人化的解读,同时关注静态和动态。

1.图画的整体和局部

你对这幅图画整体的印象是怎样的?是充满了生机的。

作画者的表达准确吗?从构图来看,作画者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画面是完整的吗?整个画面是完整的一体的。

那画面大小呢?整个画面都被画满了,而且树冠扑出纸面,但整体构图疏落有致,不会让人觉得树画得过大。

树在纸张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树是整张画的核心,但有些偏右。

笔触的深浅和力度呢?笔触和用笔的力度是比较适中的。

是否有阴影?有阴影,出现在树干上和池塘里。树干上有六至七处阴影。池塘里的阴影经过仔细辨认,是画错了被直接涂掉的。

线条的方向和特点?有直线条也有曲线条,有长线条,也有短线条,作画者的变化比较多,运用线条也非常自如。画边框的直线条时有可能借助了尺子,因为非常笔直。

以上是整体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再看局部。

树根、树干、树冠和枝叶有怎样的特点?树根没有出现,树干呈Y形,树冠是开放型的,树叶是大叶子。

是否有附属物?附属物的内容是怎样的?有附属物,附属物的内容和品种都非常丰富。

树木所处的环境和特征是怎样的?树木生长在一个近水的地方,树下就是池塘。树的四周生机盎然。

作画过程中有涂擦痕迹吗?没有观察到橡皮的涂擦痕迹,只观察到用铅笔把画错的地方直接涂掉。

2.图画的结构和内容

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的?树干居于画面偏右的位置,但树冠画满了画面的上半部分。对叶子的描画是比较细致的。

构图是否具有对称性呢?树枝的构图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但感觉整个树冠更倾向于左边。

作画者的视角是怎样的?作画者的视角应该是平视,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视角。

树木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呢?树木的各个部分相对来说是均匀的、合适的。

我们再来看图画的内容。作画者画了什么类型的树?是一棵结了各种果实的树,有大的果实,也有小的果实。

画面上有些什么?除了树之外,还有丰富的附属物:小草,花儿,池塘。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多动物,在树洞里有一只兔子,在树干上有一只熊,在树上有一个鸟巢,里面有五只小鸟,小鸟爸爸、小鸟妈妈在衔虫喂养小鸟。树下的池塘里有跃出水面的鱼儿。地上有蜗牛在爬,草丛间有蝴蝶在飞。

3.一般性分析和个人化解读

作画者是谁?作画者是一个16岁的高二学生。

作画者如何描述自己的图画?作画者说,这是一棵夏天的树,非常温馨,小动物们非常喜欢这棵树。树名就叫作乐巢树。

4.静态和动态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集体施测,我没有观察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有可能损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说画了多长时间?比如说对阴影的处理部分,一开始就画上了,还是后来才添加的?另外,作画者是否是由于没有拿到橡皮,所以才没有擦掉画错的部分?

二.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图画

上面我们是根据解读的基本原则,一步一步地了解图画的信息。当你对自己的图画进行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像我刚才做的那样,一步一步地观察图画。接下来就是整合所有观察到的信息,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做出解读。

对这幅画你会做出怎样的解读呢?我会做出以下的解读:作画者在本能领域、情感领域和精神领域,发展是比较均衡的,但是对情感的体验会非常细腻,所以对情感的需求也会比较多、比较高。在成长过程当中,受到父亲或者父辈的影响会比较大。作画者是比较自信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做事情的时候,既有总体的布局和规划,也会关注一些细节,是一个同时能把握大局和小节的人。从被涂掉的画错的部分来看,她也有一种勇气,容忍或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部分。

整幅画给人的感觉非常温馨,有强烈的生命气息以及和谐友好的相处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作画者试图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各种动物不论大小,都能友好地共存共生。可以想见作画者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用心地和周围人建构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给别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值得信赖的。

说完整体的感觉,我们再来看一些细节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讲过,整体树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下方的是从树根到树干的过渡区域,是和黑暗、原始、神秘情绪联结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作画者画了一个树洞,树洞里面有一只兔子,这代表了作画者最原始的一个情结:在母亲的子宫里呆着不出来,和母亲合二为一,和母亲共生。树干的第二部分是在中间部分,记录的有可能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情绪和感受,经常和负面情绪有关,比如说愤怒、嫉妒、报复等。作画者在这个部分是涂有阴影的。树干的第三部分是和树冠相连接的部分,记录的是被社会容纳的情绪感受,比如高兴、喜欢、希望等等。在这个部分,作画者也是涂有阴影的。因为没有和作画者进行详尽沟通,所以不知道这些阴影对作画者来说,是不是具有创伤的含义或特别的含义,但从画面整体的信息来看,阴影应该和作画者感受到的情绪有关。

三.如何抽取出最为主要的成长议题?

在做完基础解读之后,我们需要抽取出作画者最主要的个人成长议题,而这一部分就会用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框架。在我看来,这个作画者最主要的成长议题是依恋和独立。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作画者的主题是人际关系,而这个人际关系在这幅画里面更主要的是指向家庭关系。画面中有很多依恋的小细节,比如说小鸟依恋着鸟爸爸和鸟妈妈,小熊像抱着妈妈一样抱着树,小兔子依恋着子宫一样的树洞,鱼儿依恋着水,蜗牛依恋着自己的壳。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动物都依靠着树的滋养。这是作画者深层次需要的反映:她依恋着家庭。依恋这个主题在图画当中一再被重复,有可能是作画者觉得仅仅画出一个细节不容易被理解到,也有可能这个主题对作画者来说太重要了,她需要用更多的笔墨和空间反复强调这个主题,以让它的重要性得到彰显。

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这幅画被作画者在四面加了一个框。这个框不是很常见的,可能加上这个框会让作画者感觉更舒服。这表明她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注重安全感、稳定感,也有可能她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也有可能她需要的安全感比别人更高。

考虑到作画者的年龄和年级,我们能够理解到,再过一年她就有可能需要离开家庭,走向自己的大学生活。分离对她来说将会是特别困难的,因为她还紧紧依附在家庭当中。有可能是行为层面的,比如说生活起居方面,要依赖父母的照顾;有可能是情感层面的,比如说需要父母帮她排忧解难;也有可能是两者并存,她的依赖是全方位的。由于过度依赖和依恋,她反而很难和家庭分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成长议题是依恋与独立,如何在依恋中实现既亲密又独立。当然,对16岁的她来说,还有时间来面对和解决这个议题。

到这里为止,以一幅画为例,展示如何利用树木图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议题,就讲完了。你也可以按照我们这三个步骤,尝试对自己的图画进行解读,找到自己最主要的成长议题。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写在课程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下一节课,我们会讲如何从树木图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资源。亲爱的伙伴,我们下节课见。


在树木图的旅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第20站,从树木图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资源。在这堂课中,我继续会带领大家练习如何根据基本原则解读图画,同时重点介绍如何通过树木图看到自己的发展资源,并澄清大家对内外向性格的一些误解。

一.根据基本原则解读图画

我们在课程中会不断地练习之前学到的解读图画四原则,同时关注整体和局部,同时关注结构和内容,同时关注一般化的分析和个人化的解读,同时关注静态和动态。我们先来看图1,你会如何解读这幅画?

1.图画的整体和局部

我们先来看图画的整体。

你对这幅图画整体的印象是怎样的?画面是比较简单的。

作画者的表达准确吗?整体画面是比较简单的,但仍然能够表达出作画者的一些感受。

画面是完整的吗?不是很完整,山丘的部分像是没有完成。

那画面大小呢?画面比较小,尤其是树更小,小于画面的9/10。

树在纸张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呢?树在画面当中处于偏上的位置。

笔触的深浅和力度呢?整个图画是由铅笔和水彩笔共同完成的。因为用到了水彩笔,笔触不是特别能够看出来,但树的部分是画面当中最用力的部分。

是否有阴影?由于是用水彩笔作画,在树的部分没有看到明显的阴影,但是树干和树冠的部分是被涂实的。

线条的方向和特点是怎样的?树的部分线条具有连续性,但是在画山丘的时候,笔触是断续的、飘忽的。仔细观察整个图画,在画树和山丘的时候,先用铅笔打了大致的草稿,勾勒了轮廓,然后再用彩笔描画的。

以上是整体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再看局部。

树根、树干、树冠和枝叶有怎样的特点?画的是比较典型的松树,有T字形的树冠,但树干不直,向右倾斜。

是否有附属物?附属物的内容是怎样的?有附属物,山丘就是附属物,山丘的面积要比树大很多。

所处的环境和特征是怎样的呢?树在山丘上面,只有一棵树,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孤单。

作画过程中有涂擦痕迹吗?没有明显的涂擦痕迹。

2.图画的结构和内容

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的?非常简单,给人单调的感觉。

构图是否具有对称性?画树的时候具有对称性,与现实当中松树的对称性是一致的。

作画者的视角是怎样的?基本属于平视。

树木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树的整体部分比较小,但树干和树冠的比例是协调的。

再来看图画的内容。画了什么类型的树呢?画的是松树。

画面上有些什么?画面上只有树和山丘。

3.一般性分析和个人化解读

作画者是谁?是一位30岁的男性,他已经工作。

作画者如何描述自己的图画呢? 他这样说:“这是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座小山的顶上,除了松树,只有光秃秃的小山了。现在是冬季。尽管这棵树长得笔直,却十分孤独,希望人们能够将荒山进行绿化,让这棵树有自己的同伴,有自己的爱人。我给这幅画取名是‘坚强的孤单树’。”

4.静态和动态

作画者用了9分钟左右来画这幅画,在动笔之前有一些迟疑和犹豫,动笔之后就比较快。先用铅笔打了一下草稿,然后再用彩笔把其中的一部分线条描画出来。先画了山丘上面一条弧线,然后画树,树画完了之后,再画山丘下面的一些线条。

二.从树木图中看到画者的发展资源

观察完图画的信息,你会对图画有怎样的解读呢?你对着作画者形成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作画者最主要的特点是孤单。这可以从画面和作画者自己的描述当中,得到双重的验证。树是孤零零地长在山丘上的,除了山丘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附属物,这代表着作画者和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交流是不多的。

作画者的能量水平不高,这个从处于冬季可以看出来。

作画者从环境当中得到的滋养也不多,从树的生长地点、季节还有构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另外,画面本来就很简单,但仍有一些地方,处于未完成状态,比如说山的部分。这有可能代表着作画者做事不够仔细,但也有可能代表着作画者和大地的连结不稳固,与母亲的关系或者与女性的关系部分没有建构好,因而缺乏内在的稳定感。微微向右倾的树干,有可能代表着感受到来自女性的压力,或者不太擅长处理和女性的关系。从作画者对树的仔细描画中可以看出来,他是有能力仔细做事儿的,山丘的潦草处理更有可能是后者。

但作画者身上仍然有积极的方面。这主要是作画者画了冬天的松树。画松树的人通常会有一种进取心、雄心壮志,追求自我价值。当然如果是过度的话,也会表现是野心,或者是好高骛远的幻想,或者是攻击性、对环境的敌意等等。画松树的人会感受到来自环境的压力,他们更有可能感受到来自环境的艰险,成长过程当中充满了艰难。面对来自现实的压力,画松树的人通常带有强烈的达到目标的动机,性格当中有倔强、顽强的一面。他们可能会付出更多的努力。画松树的人具有踏实性,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这个作画者就具有这样的坚韧性,他用了“笔直”来形容这棵树,其实也象征着他个性当中的坚强和韧性。

还有,他的画虽然简单,但对松树还是画得比较认真和仔细的,体现了他对自我还是比较看重的。树虽然小,但是树干和树冠的结构也是比较合理的,这代表作画者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其次,他的树基本画在画面的中心,展现了一定的自信。另外,松树是画在山顶的,尽管是一个不高的山,但也代表了作画者不断向上奋进的决心和信心。选择画在山顶的树和选择画在平原的树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出,这个作画者对自己是有要求的。

另外,这个作画者有改变现状的愿望,他提到愿意周围有同伴,希望有自己的爱人,这表明他愿意跟其他人交往,愿意谈恋爱,愿意结婚。愿望是改变的动力,尽管仅仅有愿望、被动地等待别人来改变环境、没有行动力是不够的,但是如果连改变的愿望都没有,就根本谈不上改变了。

三.内向和外向都是你的资源

在图1进行解读的时候,你是不是还会说,这个作画者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所以他会觉得孤单。真的是这样吗?那我在这里就要做两个解释,第一个,我们是如何知道作画者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第二个,内向的人一定是孤单的吗?也许通过我们的解释,你就会知道,内向和外向都是你的资源。

在解释之前我想问,当我提到性格内外向的时候,你有怎样的联想?你会不会觉得外向会更好?确实,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大家会有一些看法,认为外向会更好。我在咨询室就曾经接待过父母带孩子来咨询,咨询的目标就是把孩子从内向变成外向。

1.内向和外向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下内向和外向的区别。我借用美国心理学博士Marti Olsen Laney(2008)的观点,他认为内向和外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个区别是精力的来源和恢复方式。内向的人,会从自己的内在世界、思想、情绪和观念当中获得精力,他们在能量的恢复方式上面非常像充电电池,到一定的时候,他们需要停下来休息和充电,而当外界刺激的时候,他们就需要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精力。而外向的人精力来源是外部世界,从社交活动、和他人交往中获得精力,在外部世界四处活动对他们来说就像沐浴在阳光下,只要太阳照耀着,他们就一直有电,因为他们特别像太阳能电池板。如果让他们独处或者沉思,就像乌云笼罩了太阳一样,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断电。

第二个区别是对刺激的反应。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对自己所体验的事物了解比较多,他们有很多的内心活动,从外部世界进入其大脑的任何事物,都会使他们的紧张水平迅速变高。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处于人群当中,就会让他们感受到太多的刺激。而性格外向的人喜欢体验大量的外部刺激,如果没有这样的外部刺激,他们就会没精打采,觉得生活枯燥无聊。

第三个区别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接近方式,这涉及到宽度和深度的问题。总体来说,性格内向的人喜欢深度的事情,他们会限制从外部进入的经验和刺激,如果刺激太多,他们就会关闭自己的通道。但是他们每一种经验都会体验得比较深,比如说他们感兴趣的方面不多,但每一个感兴趣的方面都钻研得比较深;他们交朋友不是特别多,但是跟朋友的关系都很密切。而外向的人,通常来说比较喜欢宽度,他们对任何事物都知晓一点儿,是通晓很多方面知识的人,生活就是积累经验,他们想抓住生活当中任何的刺激,多样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

了解了这些区别,你就会发现,父母想把孩子从内向转变成外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父母需要了解的是,内向和外向都有各自的优势。

2.如何知道作画者是内向还是外向?

从以上的解释你还会发现,也许单纯地从树木图,看不出作画者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我们有可能要问作画者,通常你在哪一种情况下觉得精力更为充沛一些,是在安静的时间之后还是在活跃的时间之后。如果人们还不清楚,我在后面还附了一些更详细的判断标准,给你做参考。

3.内向的人一定会孤单吗?

Laney博士(2008)特别强调,性格外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比性格内向的人好交际,或者更活泼。性格内向的人也可能喜欢与人交往,但他们用的交往方式,可能与外向的人是不同的,比如说他们更喜欢一对一的私下交流。内向的人并非不健谈,只是他们是想好了再说,而外向的人可以边想边说。由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内向用作消极的概念,在他那里,内向是指离开外界而指向内部,就使得内向这一概念由健康转为了不健康,这种错误的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Laney博士说,性格内向和外向,都只是人格当中的一种特征,人们很难改变它,但是可以学着利用它,而不是对抗它。更多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内向者优势》这本书。

综上所述,内向和孤独感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内向的人会有孤独感,外向的人就没有。这位作画者感受到的孤独感,和内向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他所感受到的孤独,是离群索居所带来的孤独。外向的人也会感受到孤独,而且在同样的条件下,外向的人要比内向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孤独。

我前面提到,内向和外向都是成长的资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内向和外向之间并不是只有两个端点,而是有一个连续带。在荣格看来,处在在内向和外向连续带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健康的。个人成长的目标是达到完整(wholeness),完整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而是通过了解和悦纳自己的缺点,达到心境的平和。在内外向方面,人们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都有可能从内向和外向的一端,向中间靠拢,也就是我们越来越成为内向和外向混合型的人。人们不可能把自己改造成为另一种性格的人,但至少我们了解自己性格的长处,同时拥有一定的灵活性,理解对方的个性是怎样推动他们去做和我们不一样的事情,从而更好地与对方相处。

所以不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这都是我们的资源,关键是你要了解它的特点,更好地利用它。

到这里为止,透过树木图中看到自己的发展资源就讲完了。你属于内向还是外向?还是混合型?你会如何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这一节课给大家留一个家庭作业,请你画一棵和自己性格相反的树。比如说你是内向的人,就请画一棵外向的树;如果你是一个外向的人,就请画一棵内向的树;如果你是内外向混合型,你可以自由选择画一棵怎样的树。画完之后,仍然可以按照第二堂课我提出的问题来回答。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写在课程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下一节课,我们会来讲自卑和树木图。亲爱的伙伴,我们下节课见。

树木图的旅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第21站,细观心中的自卑,成为更自信的你。在这堂课中,我重点介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自卑?二是怎样从树木图当中看出自卑的线索?三是简单介绍一下如何面对自卑。

一.如何理解自卑?

研究自卑最有名的学者,当属Alfred Adler。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密友,并在1910年,担任著名的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的第二任主席,后来还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声名卓著。虽然看起来非常优秀,但他一直深受自卑的折磨。他的身体不好,因患有软骨病而导致背有点驼,但他的哥哥相貌英俊,身材挺拔,所以他从小就感到自惭形秽。五岁的时候他得过肺炎,那时候得肺炎还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医生都对他不抱希望了,但是他奇迹般地康复了。读中学的时候,他成绩不好,尤其是数学很差,老师建议他去当一名做鞋子的工人。但是他后来顺利地拿到了医学博士的学位。

从我讲到的阿德勒的经历中,你可以看到,他一辈子饱受自卑的折磨,又不断地超越自卑。他以自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范本,提出了自卑的概念:自卑是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者是人们在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时,因不完满和不理想而产生的感受。

很多人认为自卑是不好的,你对自卑是怎样看的呢?阿德勒则从两个层面来看自卑。一方面,他认为,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原因。人类全部的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人类由于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小,所以需要相互合作,不断奋斗,不断前进。但另一方面,自卑又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使得有些人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无法自拔。

你会给自己或者他人贴上自卑或者自信的标签吗?“我是一个自信的人”或者“他是一个自卑的人”。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的概念。所有的人都会有过自卑感,因为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当人们还是宝宝的时候就不得不依附于他人,依附于自己的照料者,这就会带来自卑感。而随着长大,有的人会克服自己的自卑感,有的人会沉湎于自卑当中。

阿德勒非常独特的贡献在于研究了出生长幼秩序对人们个性、包括自卑形成的影响。在他看来,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当中,不同的孩子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通常,老大都经历过一段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时光。而老二的出生,使得他必须和另外一个对手分享父母的关怀。这种改变,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就会留下重大的影响,会使老大有巨大的丧失感和自卑感,有可能老大会发展出来争夺权力的行动、对权力的欲望,也有可能发展出来无法与人合作的特征,或者发展出怀旧的、回顾过去的特征。当然处理得当,也有可能会发展出合作的、保护他人的、帮助他人的特征和善于组织的才能。而老二,则时时处于竞争当中,因为TA前面一直有个遥遥领先的竞争者,很容易发展出自卑感。而家里的老小,很有可能是最受宠爱者,最常见的是:他要么是征服者,要么是失败者。你是家里的老几呢?你的个性是否受到出生顺序的影响?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你有没有注意到出生顺序对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呢?

二.怎样从树木图当中看出自卑的线索?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自卑的线索:一是从图画的层面,二是从画好后的行为层面。

1.图画层面的线索

(1)画面特别小或比较小;

(2)树木不仅小而且缩在某个角落,仿佛要避开成为众人的焦点;

(3)笔触轻或特别轻。

2.作画者画完后对图画的描述和行为层面

(1)对自己的画技不满意;

(2)对画好的图画内容不满意;

(3)不好意思把图画拿出来给别人看;

(4)觉得别人都比自己画得好。

我在PPT上呈现了三幅图画,三幅画的画面都比较小,图1和图2的笔触比较轻,图3则缩在画面的一个角落里。这三棵树的共同点都是在移植之后不适应新的环境,图3的作画者特别提到:“这棵树是被移植过来的,为了存活,这棵树的主干和枝叶都已经被砍掉。即使这样,这棵树存活的概率也不会大。” 可以看到,作画者是在用树的经历,比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现实当中,他刚刚换了工作,工作内容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觉得自己被迫做出了很多的牺牲去适应新环境,但即使这样,仍然有可能无法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

但我也想提醒说,并不是只有画面小的作画者才会有自卑感。在作画现场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其实画得很好,但他对自己的图画非常不满。所以并不是由于他们真的画得不好才会对自己不满,而是他们有一个固有的观念: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包括画画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卑比较深的人可能会这样说:“我一向都画不好的,我从来都不擅长画画,我什么都画不好的。”而比较自信的人会这样说:“今天这幅画我没有画好。”区别在哪儿呢?前者是泛化的、普遍化的,把“画不好”这件事情推广到更多的事情上,推广到更长的时间长度里。按这种说法,这个作画者,在画画这件事情上面,是没有改进和提高的余地了。而后面一种说法,则限定了具体的时间和范围,只是今天,只是这幅画,就事论事,并没有拓展到其他的画上面,也没有拓展到更长的时间段里,有可能下一幅画就会画得更好,或者明天就会画得更好。这位作画者并没有封死自己在画画的方面发展潜力的可能性。

三.如何面对自卑?

自卑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在我们短短的一节课里,很难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这里我只能提供一些简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对于画面非常小的人,需要增强自己的存在感,需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我们用树来做比喻,非常深的自卑者画的树都很小,似乎不敢从大地中吸收更多的养分,似乎不敢与环境做更多的互动,仿佛要把自己的存在缩到最小,似乎都不敢长得高大挺拔,不敢自由地伸展自己的枝叶。不论实际年龄有多大,他们画的树,似乎一直都处在小树状态,这样就不用独立,也不用承担一棵大树要承担的责任。

那对笔触比较轻的人,是需要敢于做决定,敢于果断地做决定。笔触轻在现实中的反映是不敢做决定,希望把做决定的时间往后延,或者希望别人替他们做决定,这样就可以由别人来承担做错决定的责任,哪怕仍然是由自己来承担做错决定的结果,但责任不在自己,所以更加心安理得。

我们前面呈现的图1、图2和图3,作画者是由于环境的改变有严重的自卑,有可能他们本来就有自卑情结,在新的环境当中激发了这个情结,所以加重了自卑。也有可能,在原先的环境当中,他们较为自信,而对于环境的改变他们非常敏感,在新环境当中会有些不知所措。不论是哪一种,他们都可能需要给自己比较现实的时间长度来适应新环境。有的人可能需要一个月或两三个月来适应新环境,而他们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他们又属于内向的人,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周围,确认周围的安全性,安全了才会让他们有安心感。

对于那些用夸大的、浮夸的方式来表达自卑的人,他们需要面对真实的自我,并制定现实的目标。真实的自我可能不像夸大的自我那么伟岸、高大,但它是植根于大地的。真实能够使一个人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夸大的、浮夸的自我,只能漂浮在空中,无法扎根,无法获得来自于大地的滋养。夸大自我的人往往把目标制定得过高,所以永远有达不到目标的理由,而且可以永远不去行动。所以他们需要制定现实的、可以实现的目标。

对于用示弱来表达自卑的人,阿德勒称之为用水性力量控制他人的人。水性力量是指用眼泪和唾沫,也就是用哭泣和抱怨、咒骂来应对这个世界。这些人发现眼泪、抱怨是控制别人最好的手段,也“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地位的有效武器,(Adler, 1997, P78)”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通常有一个溺爱的母亲和一个漠不关心的父亲。成年后也容易情绪抑郁。阿德勒的建议,是让他们承担起作为成人的责任。

对于那些因失败而更加自卑的人来说,可以把目标拆解为更小的、可以马上看到回馈的多个目标。这样每实现一个小步子的目标,就可以让自己有更踏实的感觉。哪怕目标再小,只要对自己是有意义的,都是好的目标。在咨询当中,有时候我和来访者约定的目标只是几点睡觉、一天吃几次饭。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而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目标就可以是改变的开始。

而有些人需要重新设立目标。有些人有正确的方法,但由于目标错误,所以会强迫性地重复自己的问题。比如阿德勒提到懒孩子,他说懒孩子的目标就是回避失败,所以会用尽各种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在学校里,懒孩子们有一个秘密:“他们从来没有品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来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也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 (Adler, 1997, P215)。懒孩子还会有一些既得性利益,因为当他做了一点点事情的时候,别人就会夸奖他,而如果是勤快的孩子做了这些事情,就不大可能有人夸奖。所以懒孩子便以这种方式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对这些人来说,他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失败、什么是成功,从而在动手做事情的时候,可以接受做得不好或者失败。

到这里为止,关于自卑与树木图的部分就讲完了。你会发现自卑是一个动态过程,超越自卑也是一生的功课。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阅读更多的书目,包括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你的图画里是否有自卑的线索?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写在课程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下一节课,我们会讲完美倾向和树木图。亲爱的伙伴,我们下节课见。


在树木图的旅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第22站,体察完美主义倾向,真诚地拥抱自己。在这堂课中,我重点介绍以下三个方面:完美主义者的特征是什么?在树木图中有哪些完美主义的线索?如何面对完美主义?

一.完美主义者的特征是什么?

其实对于完美的偏好和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对顺序、秩序和完整性有自己的要求。我还记得女儿小时候,每次我递给她水杯的时候,她一定要在点兵点将之后决定水杯放在哪里。有时候我等不及,因为点兵点将时间有点长,我就直接把水杯放在她的小桌上。她会不依不饶,不喝水不说,我还要花时间安抚她的情绪,然后再从头来一遍。我那时候就挺担心的,她是不是有强迫症?查了书才知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仪式化的动作,我就不那么担心了。另外随着她的长大,她就不再有这样的要求了。

1.完美感的四个层次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完美感,完美感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訾非,2010,P8-9):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感知觉层面的完美。比如说人们会对图像、声音、触觉、味道、气味等,以及躯体内各种感官信息,都存在完美偏好。体现在我们的图画里面,主要是有顺序、完整、清洁、对称,如果有颜色的话,还体现为色彩丰富,

第二个层次是抽象的、思维层面的完美。也就是对秩序、计划、目标等完美的追求,比如说所有的东西必须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计划一旦确定就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有一次没有按计划执行,那就意味着整个计划就失败了;制定出的目标也必须是非常完美的,而且在目标的实施过程当中也必须每一个细节都完美。

第三个层面是个体层面的完美。个体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是完美的,希望自己拥有完美的人际关系、完美的亲密关系,获得完美的成就和成功。

第四个层面是超个体层面的完美。个体把完美的需求指向了自己所在的团队、团体,指向了整个人类和环境,希望团队、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都能够达到一种完美和完满,非常担心这些对象有不完美性。

2.完美动机的四种模式

另外完美的动机有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合乎想象,就是期待现实必须像自己想象的一样美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不能有所不同。有所不同便意味着目标没有实现,有所不同就被认为是不完美。比如说作画者画出来一幅树木图,别人都会觉得非常好,但是距离作画者本人的要求还有一点距离,完美主义的作画者就会完全否定这幅图画。

二是十全十美,要求样样都好,完整无缺。希望都是好的,没有坏的,是完整的,没有破损或缺陷。十全十美的内容可能包括物理性状、计划、秩序、品德、成就关系等等。对于要求十全十美的作画者而言,没有橡皮就让他画画,这是一种灾难,因为画面上会留下“不好”的痕迹,想到这一点他就有可能不会动手去画。

三是追求最佳、最好、杰出、第一、惟一。如果不是第一,不是最好,那就等于不好、失败、低劣、不值得追求。对有些人来说,获得第二和第一是没有质的差别的,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第二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意味着失败。

四是越来越好,追求进展。希望能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如果不能够越来越好,觉得就是倒退、衰退、堕落。所以一旦达到一个目标,就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

二.树木图中有哪些完美主义的线索?

在树木图当中,我们会看到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会有以下特征:

(1)画出非常繁复的图案,画面上有非常多的重复;

(2)画面上所有的或大部分的图案都是对称的,图案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3)线条具有刻板性,有时候直线像是比着尺子画出来的一样;

(4)画面特别强调秩序性、有序性和工整性;

(5)对细节非常关注,会花很多时间在刻画细节上;

(6)作画者可能描述自己已经厌烦对细节的描画,但仍然坚持画出所有的细节。

我们来看一下图1和图2,你看到了哪些特征?图1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画出了每一片树叶,花了很多时间来刻画细节;二是对称性,树的左右两边都具有对称性,树下的花朵也具有对称性;三是重复性,树叶的图案、草的形状、花的形状都是一模一样的,缺乏变化性。图2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线条的刻板性,树上的花像是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大小、形状、力度和笔触都非常接近;二是强调对线条的控制,在树的描画部分,所有的线条都是非常精准的;三是完美和不完美有强烈的冲突,虽然树画得非常精心,但附属物的笔触却是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椅子甚至是未完成的,这体现了作画者在追求完美当中产生了厌烦感,中途放弃了那种严格的控制性。

三.如何面对完美主义?

我们的文化催生着完美主义,比如说苛刻的父母,学校里统一的标准答案,严格要求的老师,工作时高标准严要求的上司,这些都催化着完美主义者。有的职业也强化着完美主义,比如说教师、会计、审计等行业。

追求完美本身没有任何不当之处,但发展成为完美主义,那就需要小心了。有学者把完美主义区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者是指健康地追寻优秀,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的过程当中体验到快乐的人。而消极完美主义者是指把个人标准定得高于自己能力,强迫自己不断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去努力,用数量来衡量自己价值的人。

消极的完美主义会带来很多挫折,比如说饱受“应该”原则的折磨;为自己树立了高的不能实现的目标,不断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完美,就觉得失败了,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完美主义者还缺乏衡量努力和成功的客观标准,没有品味成功的机会。极端的完美主义者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评价非常低。他们也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更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

如何克服消极的完美主义呢?针对我们的两位作画者,我给出以下方面的建议:

第一个是了解自己的完美主义。我们在前面提了四个层次、四种基本动机,可以结合所讲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完美倾向处在哪个层次?属于哪一种动机或者哪几种动机的混合?两位作画者在画面上都呈现出第一个层次的完美主义,体现了对顺序、完整、清洁、对称的偏好。可以再看一下自己是否还发展出来其他层次的完美主义。另外,在动机方面是关注合乎想象、十全十美,还是求最佳,或是越来越好,或是几种动机的叠加。

第二方面,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确定自己最担心的是什么。完美主义者内在都会有一种恐惧,看一下自己是畏惧失败,是害怕听到“不”、害怕被别人拒绝,还是害怕应对新的情境、尝试新的方法?或者是害怕失控?完美主义其实是一种以强烈的“不完美焦虑”为特点的认知-情感模式,了解自己焦虑的具体源泉是很重要的。我见到很多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强调的就是控制性。图2的作画者就是这样,希望能够控制住每一件事情,所以他在新环境当中会感受到失控。

第三是关注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就以画这个树木人格图为例,两位作画者在画画之前,可能对自己都有一个目标的设定。动机是合乎想象的作画者会这样来设定目标:我画出来的画,一定要跟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动机为十全十美的作画者会这样来设定目标:我画出来的画一定不能有任何瑕。动机求最佳的作画者会这样设定目标:我画出来的画一定要比其他人都画得好。如果动机为越来越好的作画者会这样来设定目标:我画的下一片叶子或下一朵花,要比之前画得更好。你看,不论是关注哪一种动机,它最终都是关注一个结果。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被称为“不看旅途风景的人”。所以可以请两位作画者在画的过程中多一些享受,甚至可以尝试想画成什么就画成什么,如果不想画那么多细碎的叶子就不用画了,完全不必强迫自己全部一片一片地画完。

第四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力回避不完美,但生活中充斥着不完美,所以完美主义者要发展出来一种灵活性,在时间、条件不允许做到完美的情况下,有和不完美妥协的勇气。其实图2的作画者,在这一点上面已经有了尝试。因为没有观察她的作画过程,所以不知道她画画的顺序和所用时间,但是猜测她在画树上面花了太多时间,当周围人已经完成以后,她才急着开始画附属物。但她有一个可贵的灵活性,所以她飞快地把附属物画完了。画得不好的附属物,也总比不画附属物要好。可以看到,她附属物的笔触和线条简直像另外一个人,这也说明她平时在做事情的时候,是花了多么大的努力来克制住自己,不让自己变得随意。

当然,如果有人已经形成非常顽固的完美主义,做出决定:与自己的完美主义友好共存。那也是一个选择。这个主动做出的决定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接纳自己。

到这里为止,关于树木图和完美主义就讲完了。你是完美主义者吗?如果你是,就请你画一棵不完美的树,允许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完之后你可以和第一幅画进行对比,看一下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也体会一下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写在课程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下一节课,我们会讲树体现出来的生命能量。亲爱的伙伴,我们下节课见。


在树木图的旅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第23站,识别生命能量的失衡,探索平衡发展之路。在这堂课中,我会以两幅图画为例,让大家看两种生命能量不平衡的状态,探索更平衡发展的道路。

一.一边枯死一边有生机的树

先请大家观察图1这幅画,你看到一些什么?我看到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这棵树是在斜坡上生长的,所以整个画面看上去是有一些斜。虽然树直直往上长,但是地平线是斜的,给人的感觉是整棵树好像一点都不稳定的感觉。第二点,这棵树左边和右边是非常不平衡的,右边的枝叶更加茂盛,在左边只有很少的枝叶,看上去就要枯死了。

 

作画者自己怎样描述这棵树呢?作画者是一名白领女性。她说这是一棵生长在巨大沼泽地边上的树,沼泽地在画面的左边,没有画出来,但是想到这个沼泽地,就会让她非常不舒服,似乎沼泽地随时可能吞没这棵树。她目前举棋不定的是:是按父母的想法回到家乡去工作,还是继续留在目前的城市工作。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她毕业时就让她回家工作,但她坚持在离家千里的城市工作,父母一直催促她回家。

从对树的观察以及作画者自己的描述当中,你会怎样解读这棵树呢?我会得到以下信息:一是作画者需要处理和母亲的关系。从她所用的语言“巨大的沼泽地”、“吞噬”,这些象征性的语言让我想到母亲对孩子全方位的控制。这不一定是现实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有可能是她早年和母亲的关系,有可能只是她感受到的,但是在这个作画者眼中,这就是她的心理现实。从她画树的位置来看,和母亲关系的模式是在早年时形成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的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最基本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危机在于自主对羞耻和疑虑,学前期的危机在于主动对内疚感。而这个作画者有可能早在基本信任和不信任阶段就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她和妈妈没有发展出来基本信任的关系,所以她对整个世界也没有发展出来足够的信任。关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找资料来学习。

第二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树的左右两边发展严重不对称。对这个作画者来说,这种不对称可能有很多层的象征含义。整个图画的位置偏右侧,有可能她受到父亲,或者父性长辈的影响非常大。其次,在她的生命当中,她自己也想成为具有阳刚力量的人。或者她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有实力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这个世界,所以她拼命地去生发右侧的枝桠,这也代表着她尽一切努力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而和母亲的关系有可能是她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成长议题。不仅图画的位置是偏向右边的,而且树的右边明显生长得更好,左边只有很少的枝桠,似乎左边的成长被抑制住了。再结合作画者自己提到的左边不远处会有一个沼泽,她非常害怕这棵树被沼泽吞噬。这种描述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她要被母亲的力量所吞噬。她似乎要强烈地避开母亲的影响,所以选择了离左边最远的地方,如果这张纸再大一些,她可能会逃离得更远一些。即使是这样,靠近沼泽一方的树仍然是受了影响,枝叶不能够繁茂地生长,好像被母亲控制的那个部分,受到母亲严厉的压制。

画纸的左边和右边,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提到过,也代表了过去和现在。这棵树的左边和右边不对称,也有可能代表着作画者在过往的岁月当中,或者在更早年的时候,发展受到了更多的抑制。而她后来上了大学,远离了父母,或者远离了母亲之后,生命的潜能发展出来,所以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对于这个作画者来说,可以继续去澄清这一部分,如果是由于在物理和心理距离上远离了母亲,因而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那她可以更加郑重地考虑,将来是回到家乡跟父母在一起,还是继续在远离他们的地方发展?虽然我们说摆脱母亲的控制,更多不是在空间的距离上,而是在心理的感觉上,但有时候物理的距离确实会减少控制和干扰。

最根本的一点,可能还是要在心理上去处理和解决与母亲关系的部分。这里我提到的母亲,既有可能是现实当中的母亲,也有可能是心理表征上的母亲,是被内化的母亲形象。在作画者还没有能力,或者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不失为一种良策。但从深层次来看,对这个作画者而言,即使保持一定的距离,未必能够让她感受到舒服。从她所画的大叶子来看,她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她的情感非常细腻,有很多的情感的需要和需求。但是从她画地平线和小草的方式,又可以看到,她做事情是非常简洁的,不是很愿意袒露自己的情感的。这种对于情感的高需求和对情感的不表达之间,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这使得她不论离家有多远,在她的内心当中都会发生自我的冲突。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棵树的树干似乎特别粗壮,好像跟生长出来的树枝和树叶是不成比例的。呈喇叭型的树干代表了作画者不加区分地,把自己本能的领域当中原始的需要,一股脑地吸收到自己现实的层面和情感的领域当中。有时候,她会被这些原始的欲望和情感需要所压倒,或者,借用她自己的话语系统就是“被吞噬”。这会使她的情绪处于强烈的不稳定当中,远离母亲和靠近母亲的欲望同时存在,她会有左右的摇摆,会不时地自我否定。这种内在的冲突是非常损耗她的心理能量的。这棵树好像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分在两个不同的部分去发展,更多的能量释放在右边,这会让作画者有很强烈的内在冲突。而另一个方面,如果树干是这么粗壮的话,枝叶可以更繁茂。但目前这棵树的枝叶没有这么繁茂,为什么呢?可能树根吸收养分的能力有限,也有可能已吸收到的能量,其实被损耗在左和右不平衡的冲突当中,也有可能早年的固着感受“冻住”了她一部分生命能量。

对于这个作画者而言,怎样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重新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对她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她的人生之路可能还要经历谈恋爱、建立亲密关系、为人妻母等阶段,而基本信任和不信任,对所有这些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双面树

由于篇幅有限,接下来我们只能再看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我们来看第二幅画。看到这幅画,你会有怎样整体的印象?

这个作画者的笔触是非常有力的,所以你首先可能会被画面中涂黑的树枝所吸引。此外,非常特别的是,左边和右边的不平衡,左边的枝叶更多一点,而右边的枝叶更少一点。

作画者是一个20岁、大学二年级的女生。她说自己画的是双面树,结的是无名果,而且许多年才结一次果,现在的季节是深秋。问她为什么叫双面树?她解释道:“双面树是有两种叶子、结两种果的树,左边的是圆形叶子,结的是梨,右边的是长形叶子,结的是香蕉。画出来之后,觉得很好玩。”

从树的位置来看,画的是比较偏上的,所以这个作画者不是特别看重自己本能的原始的领域。然后又画的是大叶子,所以也属于情感比较敏感,愿意和人发展出良好关系,甚至有时候会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从树的大小、用笔的力度来看,作画者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画面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阴影的部分,右边新长出的部分被浓重地涂黑了,这表明长出的部分是经过了激烈的冲突。所以当她长出新的叶子,结出新的果实,这个时刻会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但是她成功地发展出了这种转型。有可能是成长过程当中,她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生活变化;也有可能是专业领域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比如转专业;也有可能是她从来没有被发现的天赋得到了展现;也有可能是她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欲望得到了表达。可以看到,这种转变已经发生,而且还可以继续发展和生长。从画中作画者自己的情绪来看,这种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她带着好奇和希望。那这两种叶子、果子对她意味着什么?转变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些可能要和作画者具体讨论。

三.两幅画的对比

看完了图1和图2,如果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尽管都是不均衡的发展,但是两个作画者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面临的人生命题也会不一样。第一个作画者要走很长的路,但是非常积极的信号是她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发展出来自己生命当中的新芽。而对于第二个作画者来说,她需要看到目前两种状况同时存在,将来仍然是两种状态并存,还是重点去发展其中的一种?生命的能量该如何分配呢?

到这里为止,识别生命能量的失衡,探索平衡发展之路就讲完了。我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这里是就具体的这两幅画展开的解读,也许有些内容并不适用于其他的图画,不能直接生搬硬套。

在你画的树当中,是否也会存在着生命能量不平衡的部分?这种不平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命能量不平衡,请你画一棵生命能量平衡的树。画完之后,你可以回答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些问题,然后把这棵树和第一棵树进行比较。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写在课程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下一节课,我们会讲获得人际支持,建立和生命的联结。亲爱的伙伴,我们下节课见。

-课程文稿-

在树木图的旅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第24站,获得人际支持,建立与生命的联结。我们更深地走在个人成长的路上。在这堂课里,我将以一位作画者在连续工作坊当中的图画为例,从她图画当中的变化,来解读她的个人成长。这位作画者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参加了图画工作坊。我们呈现的是她在连续三次工作坊当中的图画。图画和资料的使用,获得了作画者的知情同意。

一.被压制的树

我们先来看第一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够读出哪些信息?作画者说:“这是一棵被大山压住的树,是一棵弱小的树。但它仍在奋斗,相信它能够获得新生。”

你有注意到树的位置和大小吗?树基本是画在纸的中央,不是很大,但也不是很小,树形也是匀称的,树的构造是合理的,这代表作画者有一定的自信心,对自我的评价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积极的。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上方的山。山被重重地涂上了颜色。三座大山是一个虚指,代表了作画者在当下感受到的各种压力,比如说找工作的压力,比如说写论文的压力,比如生活和人际方面的一些压力。和树相比,这些山所占的面积会更大,而且色块的面积也更大,这代表了作画者感受到的压力的巨大性和压倒性。和这些巨大的压力相比,这棵树就显得渺小,似乎扛不住这些压力。这些山处在画面的上方,代表着这些压力来自“上面”,来自对未来的考虑,是对未来的焦虑。

我们再回到树的部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树有绿色的叶子,叶子是被一片一片描画出来的大叶,而我们连续几课呈现过大叶的树。瑞士心理学家Koch说:“树叶是一种更微妙的果实形态,树叶和果实其实是类似的产物,但叶子先于果实,它们是最主要的装饰、外表、生气蓬勃,使人认识和赏识,它们是繁殖、生长、发芽的第一个信号。叶子一个接一个成系列出现,在画中的形式可以从杂乱到刻板的形态。” 我们在这里看到,作画者画的是大叶树,代表了她对这个世界细腻的感受,也代表了她情感的需要。

你有没有注意到树干的画法呢?作画者是用黑色的笔画出来的,而且把树干涂实了。看上去是一棵黑色笔直的树站立在大地上,并且长出绿色的叶子。那个黑色的部分可能象征着能量不够通畅,也有可能象征着感受到的一种绝望和挣扎,似乎只有用黑色,才能够应对住像大山一样的压力。而这种黑色在给人焦虑感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到奋斗和不屈不挠。

这幅画中没有出现地平线,画面的下部分基本是空白的,代表作画者有些远离自己的本能领域。

二.汲取的树

在第二次工作坊的时候,我做了相关的一些引导活动之后,作画者开始作画。他们可以选择在新的纸上作画,也可以选择在原有的图案上作画。这位作画者选择了在原有的图画上继续作画。这本身是一个信号,表明作画者感受到上次图画里有一些未完成的议题,她可以继续去完成。

如果对比图2和图1,你能看到有怎样的不同吗?我看到有四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作画者又增加了两棵树,在原先树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一棵。这两棵树,在构造和笔触上面,没有像最初的第一棵树那么精致和用心,但这两棵树的出现,让画面多了一些生机。第二,在左上方多了一轮红日。第三,增加了地面和地平线的部分。第四,在原先的树上增加了新的树叶。

这些分别代表了什么?我觉得代表了三点变化。一是作画者寻找到了更多的支持力量。新增加的两棵树和太阳,代表着她感受到的支持力量。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说过,树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幅画里面出现的支持力量,更多是代表人际支持,或者我们也称之为社会支持系统,或者也叫社会支持资源。这两棵树是她感受到的、来自同伴的支持。在工作坊当中,她发现其他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和她一样的巨大压力,所以她会有一种正常化的感受。而工作坊创建的氛围,让她觉得自己的压力被别人看见,被别人理解,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和干预,她的内在调动起过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资源,比如她知道:当下的压力只是暂时的,而她是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压力的。红红的太阳对她来说也是有深刻含义的。在画面当中,来自左上方的太阳并不是很多见,大多数时候太阳都是来自右边的。在第15课中我们曾经讲过,画在右边的太阳有可能代表父亲、英雄、圣人,也有可能代表关注理性的部分,关注未来,或者认为这个世界男性是主宰者,男性是力量的掌握者。画在左边的太阳可能代表了与母亲、与女性的关系,也可能是关注感性的部分,或者关注过去。除了这些之外,右上角的太阳可能还代表来自目标的、来自终点的激励,而左上角的太阳则来自憧憬的、欲望的激励。作画者的内在资源被激发出来。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到,作画者与大地和天空、与母亲和父亲、与温柔和阳刚的力量发生了联结。在图画当中,作画者增添了地平线和土壤,虽然只是寥寥几笔,而且看上去还有一些弯曲和断续,但这部分,传递出了作画者内在的变化。她能够感受到来自大地对她的支持,或者是从她的过往经验当中吸取到更多的力量,或者是从她的本能领域吸收营养。

在之前的课程当中,我们没有机会细讲地平线方面的信息,那在这里讲一下。地平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Koch的书里提到地平线,他说:“树干下的地平线同时也表示了地面,它分隔了空气和泥土、树干和树根,也表示风景。大部分作画者都画了地平线,而小孩子们很少这样做,但他们喜欢把树画在纸的边缘。纸的边缘就代表着地面。”在Koch眼里,如果没有画地平线,有可能意味着漂流的状况,或者没有立场,或者是顺从的,或者是浮在半空当中的。在我的经验当中,地平线的缺失不一定有这么刻板的解释。但对这个作画者而言,她在这幅画里画出了地平线,这一点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这个地平线是从无到有,相对于她的第一幅画来说就是一种变化,有可能代表着她在这里启动了和大地母亲的联系。而且我们和刚才提到的画在上方的太阳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作画者连通了天空跟大地的关系,联通了父亲跟母亲的关系,连通了自己身上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的部分。

这种联结会使整棵树的能量变得通畅,我们看到,这一点就带来了第三个方面的变化,也就是生命力更加旺盛。在原有的树枝上,她画了新的枝叶,因为她感受到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从树根通过树干,输送到树枝上面,使得树能够长出新的枝叶。作画者对这幅画的描述是:“我源源不断地汲取着来自大地的能量,长出更多的枝叶,我在心境上比上次工作坊当中舒适了很多,内心更加平静。”

三.紧紧抓住大地的树

接下来我们看图3,这幅画是作画者在第三次工作坊当中画出的图画。和之前那两幅图画对比,你发现有怎样的变化?对,最主要的变化有四个方面。一是强调了大地,而且相比于第二幅图画,大地会变得更加结实。第二是出现了树根。第三个变化是画面当中曾经有的大山不见了,但是出现了风,树叶和树枝都被吹得偏向了左边。第四个变化是整棵树都变得更加高大、挺拔和粗壮。地平线和大地对作画者的重要性,我们刚才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会说一下树根和风的部分。

在第12课当中我们曾经说过,树根是表示本能和无意识的领域,如果成人过分详细地描画树根的部分,有可能表示无意识当中存在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坊当中,我们是以个人成长为目的,所以在工作坊当中,我特意强调了树根的部分。那么在这里作画者呈现的树根部分,就不再适用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对树根的分析。作画者在这里画出的树根,对她具有特别的含义,她给自己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作“抓”。树根是紧紧地抓住大地的。

对作画者而言,这里画出树根,意味着她有一个更深的根基。更强大的树根可以吸收更多的元素,可以合成更多的养分,可以输送更多的养分到全树。固定和支撑作用也被作画者强调。当树根紧紧抓住大地的时候,它得到的养分会更多,树可以长得更加茁壮,同时它也能够更好地去应对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人生事件。树根在这里被画出,代表着作画者想到的应对压力的策略是加强自己的内在力量,拥有更强大的一个自我,汲取更多的力量,让自己从一棵柔弱的小树,变成一棵茁壮的大树。

而这里的风,其实是从上一幅画当中的山演化而来。风仍然代表着压力,但从山变成风,这种变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山所代表的压力,给人的感觉是喘不过来气、非常坚实、不可撼动、巨大无比;而风所代表的压力,可能是更灵活的、更不确定的、会有变化的,有时可能会大,有时可能会更小。在某种意义上,风也可以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它可以吹去树叶上的尘土,可以让树叶在风中起舞。当然,它也可以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比如说把树吹歪,甚至吹倒树。从画面来看,所有的枝和叶都已经被风吹动,吹向左边。可以看出,这个风其实是具有破坏力量的,给作画者带来的是压力的感受。但是整棵树仍然是笔直的、岿然不动的,这表明这种压力是可以应对的。那前面两幅画中小树在大山面前的渺小和柔弱,与这幅画当中呈现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语。风是来自右边的,就更多地代表了是来自未来的压力,不是现实当中存在的压力。而未来可能出现的压力,更多是以焦虑的形式存在的。这和前面两幅画当中出现的被涂黑的树干是一致的,作画者感受到的压力是以焦虑形式存在的。

我们讲完这个作画者的成长故事,你是不是感觉到图画技术非常神奇呢?所有的变化是来自作画者内在的部分。从被压制的树,变化到汲取能量的树,再变化到紧紧抓住大地、成长为一棵茁壮的树,这是作画者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由她自己来决定是否变化、变化的方向、变化的节奏和速度。同样的,我在这里也要提醒一下,这里的解读是针对这个作画者而言,不能生搬硬套地用在其他所有的图画当中。

到这里为止,获得人际支持,建立与生命的联结就讲完了。关于你自己的图画,你有看到哪些人际方面的支持?有感受到来自天空和大地的联结吗?有感受到跟父亲和母亲的联结吗?如果没有,我邀请你画一幅画,你画出一棵能够和天空与大地、与父亲和母亲建立联结的树。画完之后,你可以按照我们之前的问题来回答。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写在课程评论里,分享给大家。下一节课,我们会讲审视纠结和困惑,用手画出内心答案。亲爱的伙伴,我们下节课见。

店铺主页

个人中心

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推荐资料-

特性A

店铺主页

个人中心

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店铺主页

个人中心

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6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01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89评论 0 35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93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1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9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05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40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8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97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6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94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80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9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测试方法 测试指导语 首先让被测者填写姓名、年龄等一般资料,然后把测验纸放在被测者面前 请用铅笔或者蜡笔,认真地画...
    余师师阅读 4,261评论 0 3
  • 老兵情怀 (转业退伍军人) 曾经当过兵,八一最高兴 联系好战友,一起叙旧情 天宫落小雨,雨中忆军营 思念...
    刀锋勇士阅读 297评论 0 0
  • 以课堂为支点撬动农村学生说的潜能 ...
    舍得918阅读 339评论 2 3
  • 金锁记 在我的感觉中这不是一个以情节的曲折,世界观的饱满,或是思想境界的深远取胜的故事。它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齐...
    希玻瑟阅读 44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