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和课程时间安排(不要被学生的问题带偏,不要让学生回答太多重复性答案)。
上课时,学生该“活跃”,还是“守纪律”?
专业知识:
一、4年级
1.《声音》
(1)听听声音
①准确提问。“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这不是准确的提问,学生会说:流水是哗啦啦的。改善措施:教师举例,比如:鸟叫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②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在某个班级,只讲到了描述声音的结果科学概念(重点),没有讲到难点,教授内容完全不足。这是由于我课堂管理不到位,学生纪律不佳。但是,我下午做清洁时,看到阳台上有同学绘画的自行车头,觉得画得很好,很写实,与班主任处了解,该生喜爱画画。更多了解到,班上同学喜欢画画,在美术课上纪律最好。以后可以通过让学生以绘画方式来记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喜爱画画,说明想象力丰富,或者观察能力强。此外,课堂引入的《口技》视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但学生学习声音时,喜爱模仿声音,例如:学习动物叫。“模仿秀”可能是个好办法。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清晰描述实验现象。学生觉得敲打、碰撞、摩擦、快速来回拉伸皮筋……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在这里要注意快速来回拉伸皮筋和单方向拉伸皮筋不同,强调“快速来回拉伸”。
②学生观察不到现象怎么办?学生认为摩擦橡皮筋会发出声音。但学生观察不出橡皮筋的变化,所以可以先通过弹拨橡皮筋,发现橡皮筋上下来回弹动,引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再反推摩擦橡皮筋产生声音时,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因材施教。一些班级很快在聚焦活动中,提出振动这一概念,那么可以多给学生其他物体振动的事实依据来支持其猜想。一些班级在聚焦活动中(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认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动作(例如:碰撞、敲打、弹奏),这时候,需要细致讲解皮筋发声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振动这一概念。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不符合之前事实的推论”的事实。如果说,在固体中的声音音量比在空气中传播大,那为什么用手指塞住耳朵时,声音变小了?(在1-4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中,学生可以知道,鼓膜振动,声音信号传入大脑,大脑产生感觉,用手指塞住耳朵,使鼓膜振动变小了)
②难以突破的难点之看不见的现象。难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中,将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水面从音叉振动处开始波动,这个实验中比较容易理解此难点。(学生是否会认为声波像水波呢?但声波是纵波呀)但声音在空气、固体中振动,学生难以理解,空气振动可以通过空气振动的视频进行讲解,固体振动这一难点可以通过“土电话”和下一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中的“模拟鼓膜振动实验”吗?
学情:有学生认为,鼓膜的作用是过滤声音。
二、5年级
1.《生物与环境》
(1)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①突破难点。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学生理解公平性吗?
②具体难点突破。“温度”条件研究:实验组种子放在冰箱,对照组种子放在室内。(因为冰箱门关闭时,里面是无光状态,为了条件统一,两组种子都进行遮光处理。前提是:知道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所以,可以先探究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如果不需要,则探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温度时,一个组放在常温下,另一个组可以放在冰箱里;如果需要,不能放入冰箱。如果不放在冰箱,而是将杯子周围放上冰块,可以吗?)一组用黑色塑料袋(黑色吸热),一组用透明塑料袋,这样可以吗?温差大不大?温差不大可以这样对比吗?温差大又可以这样对比吗?能否一个组常温,一个组高温?高温时种子可能熟了,这样改变的条件就有两个了:温度、种子本身的萌发条件。
二、6年级
1.《工具与机械》
(1)使用工具
①理解较难概念。“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这一概念难以理解,学生在之后的课程学习课程中,可以知道,我们学习的工具都与“力”有关,然后再引出此概念,或许会更容易理解。
(2)杠杆的科学
①突破难点。难点:1.识别杠杆类工具。突破难点:通过杠杆上3个起重要作用的位置,来判断是不是杠杆。
②准确提问。“请大家找一找撬箱子过程中撬棍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个位置”。
③理解概念。“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强调支点的位置不变。“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学生可能不理解“省力”一词。在杠杆尺上,左边钩码代表阻力,右边钩码代表用力,是否省力就是比较两边钩码的个数。省力:阻力>用力(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不省力不费力:阻力=用力。
⑤仔细研读教参。学生使用杠杆尺时,要求学生钩码只钩在左右两侧各一个位置。
PS:即需要“教师要教学生一碗水,就需要有一桶水”,还需要引导学生提问,学会“科学的探究。”
学生角度刁钻,跑偏重点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