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半天了,怎么两页作业还没做完?”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经常是父母和老师的口头禅。为什么会这样?是小孩不懂怎么做吗?是作业太多了吗?是小孩好动吗?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小孩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被太多的事情给分心了,他没办法专注去做完一件事情。
一、专注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一般来说,影响即时专注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类:1、生理因素,包括由缺锌导致的注意力缺陷、睡眠不足、疲劳、生病等生理状态;2、心理因素,通常表现为内心焦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难以平静;3、外界干扰因素,外界干扰因素在个体年幼时通常表现为父母的打断和过度干扰。
而长期专注力的损害则主要有以下因素:
1、家庭和社会环境
2006年,美国人创造出了“惑怒”(pizzled)这个单词,它是困惑(puzzled)与愤怒(pissed)组合而成的词,用来形容“我和你在一起,你却掏出手机给别人打电话”的感觉。这是一种你当我“不存在”的感觉。
我曾经做孤独症的评估和康复工作,在线上评估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的家长普遍不知如何与孩子相处,要么一直在教小孩数字或文字,要么一直在命令孩子玩这个,做那个,却不会真正的互动。即使互动起来也是很别扭,总感觉少了什么。
其实不只是孤独症的家长,我们的很多家长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干脆回避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更有甚者,直接埋头于手机或电脑当中。这样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也让孩子觉得确实手机/平板更好玩,进而个体逐渐沉浸于虚拟之中,难以投入现实生活当中。
而如果你要问我,这和专注有什么关系?是的,表面看来,确实没什关系,但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个体长期玩手机,处于这种信息碎片化、信息轰炸的环境中,缺少思考和感悟,他的智商将会下降10分,甚至比吸食大麻的影响还大!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过于沉溺互联网的状态会直接损害个体的现实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星球大战》中的尤达大师曾说过“注意即现实”,我们的认知过程首先要经过注意的选择,你关注什么,你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你的世界里的信息是瞬息万变的,你也将难以驻足在此时此刻。
2、焦虑的内心 个体如果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很容易就焦虑了。外化的信息内化到了内心,就变成了强烈的内部噪音。比如很多人因为朋友圈的聒噪,而关闭了朋友圈。正是由于这种随时可见并且极易获得的信息,让人不自觉地攀比、考较,而内心又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与他人,这让很多人感觉要被淹没掉。
这种焦虑和恐惧时时刻刻影响着当事人,试问,个体如何能静下心来欣赏一部著作、甚而专注地投入一件事业当中呢?
二、那么,专注力到底是什么呢?
专注(attention,也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活动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个体极度专注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物我两忘”的感觉。而我们专注力的品质,不只是包括注意稳定性(持续度)、还包括范围、广度、注意选择性、注意的转换(从当前活动转换到下一活动)、注意的分配(你能同时关注几个活动对象)等等。而我们俗称的专注主要指的是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度。
有一位神经科学家理查德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任务是每次听到某个音调就摁下按键。结果发现,如果实验对象专心致志,那么他们的前额叶皮层释放的电信号就会与目标声音精确的实现同步。这种同步现象被他称为“阶段锁定”。
阶段锁定:专注力高度集中时,前额叶皮层的关键回路与意识指向的目标的同步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通过这个程序,我们将可以测试个体的专注度水平。但对我们的一天来说,不专注的时间(也可称走神)却占据了相当长的部分。换句话说,这与我们专注产生的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注力是自上而下(需要努力,抑制冲动)的还是自下而上(自动的,由情绪驱动)产生的呢?换句话说,我们是先有了意识才去注意,还是注意后才有了意识?
根据进化历史,我们的大脑更为偏向自下而上的短时思考、冲动及快速决策,而自上而下的随意注意则是后期发展的产物。但在如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却越来越需要运用自上而下注意的沉思、衡量以及计划等功能。而这却容易造成能量消耗,使原本新鲜的事物变成习惯性的机械行为。最后被自下而上神经回路所接管。
我们的大脑都喜欢节省,遵循经济原则,那么专注产生需要的自上而下的能量将会消耗很大。专注力就像控制力一样是一种能量,都需要节省使用,过度消耗反而会出问题。
而人们沉溺于电子产品,容易造成经常性的专注力超载,专注力、自控力常因此受到损害。这不得不说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三、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专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预测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时曾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信息社会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
既然专注力将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珍贵,那么如何培养专注力呢?
1、对症下药
我们常说,治病,找到病因很重要。那么我们根据专注力的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对策。
上面我们提到分散专注力的事物不外乎两大类:外部的感觉干扰和内部的情绪干扰。
外部的感觉干扰比如环境中的背景声音、形状、颜色、气味、触感等等,如果不特地注意,这些内容对我们的干扰效果将会很小。即使身处闹市,如果你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够强,那么他们也影响不大。
这种选择性注意的能力,可以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逐渐塑造出来。具体来说,先把干扰信息进行评级,然后把干扰信息逐级增多,干扰慢慢加大,个体逐渐对这样的环境产生适应,达到脱敏,从而专注在自己当前的活动中。
然而针对内部的情绪干扰则较难移除。因为此类信息带有情绪性信号,我们基本上很难控制它们。比如,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特别是当它带有评价意味的时候,个体就会像条件反射似的,心神都会被它吸引去;再比如当你因失恋、失眠等而焦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们也很难轻装上阵,只能面对这些心理负担。而如果强制性的忽略,只是盲目地“沉浸于工作或其他事物”的话,这个代价将会换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健康的代价。
既然这样,那我们怎么办呢?
作者从两个方面做出了解答:自我以及他人。
从自我角度来看,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很重要的。乔布斯曾对斯坦福毕业生说“不要让他人的声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你不想要的东西,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当你确定了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实现的。
TPJ系统能使大脑与情绪体验绝缘——排除情绪干扰、保持冷静的理性,当大脑切换到TPJ模式时,等于筑起了一道墙,在你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确保你对情绪的传染性免疫。
2、专注力训练
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它研究的是儿童的延迟满足与抵制诱惑的能力与其今后的个人成就的关系。给儿童的指导语如“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可以吃糖;但如果你等我办事回来再吃,你可以得到两颗糖”。在这种训练中,有3种能力在起作用,一个是把注意力从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目标上转移到他处的能力;一种是抗干扰的能力,也即是把注意力保持在他处,而不是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另一个是能够专注在未来目标的能力,比如15分钟后可以得到两颗糖。这3种能力加在一起就变成了意志力。
如果我们在个体幼年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抵制诱惑时所需要的策略,那么将会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对于大脑相关功能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儿童,还可以起到重塑大脑部分网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