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篇推文,主题是分析为什么曾经要好的朋友慢慢疏远。真是太凑巧,我刚刚因为认识多年的朋友M的朋友圈对我屏蔽的事诧异窝火,读完之后积聚的些许不忿和难过慢慢散去,也开始进行心理建设和冷静思考。于是今天突然想写写那些泛黄的旧时光,而始终绕不开的名字就是渐渐疏远的M。
我和M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同班的,在我们几个村落中心的那个简陋小学。一年级时分属两个班级,也不是一个村所以没有交集。二年级时班级合并,老师可能想省事,我继续当班长,她是学习委员,虽然当时竞争对手的概念并不清晰,但成绩上我们确实会被比较。加上各自有相对熟悉的小伙伴,同班的很长时间我们并没有很熟悉。现在我对一、二年级亲密同学的印象是她村另一个小姑娘。成为朋友是在三年级时开始学习作文,有天放学她突然来到我座位旁,重复喊了三句话,当时的我用现在的话就是一脸懵逼…原来她给我写了封信塞我桌子抽屉了,大致内容是和我做竞争中相互进步的益友,然后暗号是重复三遍那句话…但是因为我没有第一时间看到信,闹了个乌龙。看完信后我很感动,感觉既新奇又独特,所以给她回了封信,还接着想出了做笔友的延伸…甚至还确定写信时用笔名称呼…商量着每周写一封信,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收到信封都是自制的信,看完后认真地写回信。我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写的也越来越多,可是收到的越来越少,后来她在信中表达每周一封就像任务一样,希望能随意点…之后也就自然结束了通信,但因为这些简陋的信,我们确实慢慢熟悉起来,课间一起跳皮筋踢键子…也确实做到了竞争中进步的承诺,我俩的成绩一直很好,一起承办黑板报,收发作业,一起参加各种兴趣和知识竞赛。私下玩的也很好,在我们那几个村子里是经常一起被提起的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我们一起考到人生地不熟县城的初中…初中三年我们甚至同班同宿舍…
升入初中后,认识的人多了,学习压力也大了,毕竟选拔考入的学生在各自小学都是前几名,13岁的我第一次住校,弟弟也小家里很忙,想着有M做伴,除了周末放假来接我,爸妈真是很少来看我…其实面对完全陌生的同学和老师,还有突然繁多的课目,腼腆又要强的我虽然不说但对新环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尤其看着M很快结识到新朋友,心理落差不是一般的大,但是这些都没法诉说。只有努力向她看齐,和她新交的朋友保持友善关系,和同桌同宿舍的人认真相处,努力不让自己失落,是那时候变得敏感也是那时候学着坚强,因为之后等着我的是课程吃力的窘境,和M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至今我仍清楚记得第一次月考也是摸底考试,M在众多优秀同学中脱颖而出,是班级和全校的第一名,而我班级26,全校100名…那是第一次直面我们之间的差距,特别受伤…
但是时光不会慢待谁,只要心怀希望,努力上进,再鸡飞狗跳的世界总有一天能安稳明亮。终于我适应了新环境,交到了新朋友,成绩虽然比不上M却在一次次进步中稳定在比较满意的位置上,和M的关系不特别亲密却也不疏远,只是我不再是她竞争中进步的那种朋友,彼此心照不宣,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完全重合,也许因为性格不同,内心世界却向不同方向延伸了…但我们的关系确实不坏,只是不会交换心底的话,生活中依然相互帮助,舍友开玩笑会说年纪比她小的我更像姐姐,我笑笑不语M也不置可否…
后来我在想,也许M的内心我也没有真的走近了解过,所以许多事情没有很好的体贴。因为平等是友谊开始和长久维持的前提,尤其青春敏感期的我们。有时候对于要强的人来说可能一点忽视都是天大的事。因为M的爸爸外出打工,她妈妈只有自行车,而我们即使坐车也需要接送一段路,很不方便,所以每逢周末、假期和上学,爸爸在接我回家和送我上学的时候会连她一起,甚至爸爸专门给摩托车额外焊接了一对脚踏,方便我俩的脚都有地方踩。假期回家的时候当我们的书包和行李装不下时,爸爸会喊叔叔下班后来帮忙。从我们的角度觉得做得不错了,但其实有时候言语上难免随意了些,在M听来可能就是某种程度的伤害了。比如周末回家时行李太多,爸爸会说就回家两天要带这么多东西吗?比如那时候没有手机,只能提前一天用公共电话通知爸爸来接,说好时间地点等,偶尔爸爸抱怨等很久,所以当我收拾好但M收拾东西很慢时,我会催她…
升入高中,按成绩我们依然同一所学校。只是我偶然的波折有了选择班级的权利,当时的我知道她在哪一个班,却犹豫了选择…由着老师分配了新的班级。其实我调整好了心态,惋惜关系不再亲密,却并不嫉妒她头脑比我聪明,也不嫉妒每次考试她的遥遥领先,只是我仍然不喜欢亲朋邻里关心我考试成绩时的比较和询问,不喜欢他们感慨似的反问…也许我是自卑的,可能当时未必承认,只是想尽可能的逃离她对我的影响,去一个全新的班级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于是高中三年我和M在一所学校却分属两个级部,几乎没有交集,甚至和之前初中的同学都往来甚少,只有查询成绩时遥遥相望,然后继续努力。
高考结束,她考去了北京,我来到了济南。高考完的初中同学聚会她有事没去,各自的升学宴又都没有参加,所以就这样各自奔赴了远方。到了大学,崭新的天地,各自经营自己新的人际圈子,维护高中已有的同学情谊,所以除了节假日的短信祝福,寥寥的空间动态是我们彼此了解的途径,只是都很少评论。后来有了微信,动态很多,却发现专业不同,学校差距,视野迥异,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世界像分叉的枝丫一样,伸向不同的天空。假期主动挑起的聊天,却不怎么流畅,那种交流的不自然每每让我放弃约出来见面…然后就很少联系,甚至现在的不再联系…最后屏蔽了朋友圈…
我有反思过自己,我的性格慢热内敛,安于现状,没事不习惯主动联系朋友,总觉得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既然没事何必打扰,一定程度上也害怕突然的问候没有回应…所以一路走来,陪在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可是我没法解释清楚不同朋友在我心里的情谊不会缩减,我享受和朋友聊天,没有负担,如果有事可以直接离开而不需要认真措辞解释的关系…如果不是,我会想太多往往最后问候就放在了心里…
越长大越孤单有时候真不是一句矫情的歌词而已…曾经亲密的朋友可能在一路向前中逐渐疏远甚至分道扬镳,并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途,走向不同的远方,又何必遗憾执着,告别和遇见本就相伴,能够有幸相伴着共淌一片泥泞,同赏一轮风月本就难得,到了该挥手作别时潇洒向前就是了,相伴总有印记,记得祝福足矣,纠结是否认真道别反倒庸人自扰了。
未说保重已再见,那么再次相遇时,我们笑着说句好久不见吧。